只能通過收入水平來制約。
但實際上,當朝廷的開支過大,必然超過正常收入時,財政就會變成量出為入。
譬如皇帝要大興土木修建宮殿以供享樂,于是開支大漲,但又不想慢慢存錢糧,過個幾年再動工,于是加大征稅、征發勞役的力度,以增加收入、應付開支。
所以,量入為出就變成了量出為入。
梁國的財政管理制度,按說原則是“量入為出”,但因為開支不小,加上幣制敗壞,所以實際上經常是量出為入。
朝廷把各類負擔轉嫁給百姓,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大量編戶民出逃,要么依附豪強大戶變成依附民,要么變成居無定所的山湖人。
而巨大的開支,其實許多都未用在實處,財政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個大漏勺。
即便現在有了樂安大銅礦,若不把大漏勺換了,以確保節流,那么無論開多少源,都不夠用。
所以李笠認為,財政管理制度應該改革了。
最好能換成類似現代政府的財政預算制度,當然,考慮到時代特點,只能是低配版的財政預算制度。
這種事得一步步來,所以需要分階段試行,第一步,就是從自己家做起。
他在家里實行預算、決算制度,就是為了控制成本,且這制度已經先在產業經營中試用多年。
然后,在徐州生根發芽,成為州廨試行的有效財政制度。
與此同時,徐州軍府的財務管理,也試行該制度,經過不斷完善,預算、決算制已經具備了進一步推廣的條件。
所以,總稅司的財務管理,也實行該制度。
有朝一日,時機成熟,就要在國家層面實行,目的是確保財政盈余,控制行政成本。
若一個國家的朝廷,無法有效控制行政成本,那么遲早會因為入不敷出,養不起軍隊、無法賑濟災民,亡于內憂外患之中。
改朝換代后,要是繼續用若大漏勺的財政管理制度,那么新朝接手的,依舊是個爛攤子。
然而,想要在國家層面上大刀闊斧改革財政制度,可沒有這么簡單。
因為預算、決算這種概念,古來有之,并不稀奇,但財政依舊實行“量入為出”,這是傳統。
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是有原因的。
歷朝歷代掌管財務的官員,都必然明白預算、決算這兩個概念,并有一個名詞“度支”,以及相應的中央官署。
度支,規劃計算開支,梁國有度支尚書,領度支、殿中、金部、倉部四曹,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
度支曹為國家財計主管機構,而地方上,郡(以及封國)有上計吏,在郡守(內史)之下專管財政記賬,掌握地方財政收入數字。
并負責收集屬地財政數字,設有專門的“上計簿”,用以向京師呈報。
以便中樞對地方財政收入進行核算。
但是,自古以來,歷代朝廷的財政,實行“量入為出”的制度,更進一步的財政預算制度,卻實行不起來。
這不是理財能手們不想實行,而是現實條件決定了要實行財政預算、決算制,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一,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受天氣影響很大,隨著年景而出現的豐收或歉收,使得財政預算難以做到相對準確預估。
二,財政收入里,收入有兩種,一是稅(田租、戶調以及商稅、雜稅),二是勞役。
稅好統計、預估,可勞役役卻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