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州治大梁城,大梁皇帝駐蹕于此,以接見各地賢達、前線將領,并犒勞將士,慰問百姓。
不久前,行軍總督王僧辯,趕在周軍之前,拿下齊國北豫州州治虎牢,以及附近的滎陽,守住了河南地區的西北門戶。
而虎牢,是洛陽的東面門戶
如此一來,使得周軍即便拿下洛陽(如今還在圍城),也無法輕易進入河南地區,若要硬闖,必須先攻下虎牢。
這為梁國之后爭奪洛陽,創造了有利條件。
所以皇帝蕭詢特地到大梁城犒勞將士,接見一些投降、歸順官員,順便給梁州以及大梁城更名。
因為梁州的“梁”,以及大梁城的“大梁”,和梁國國號撞上了,必然要更名。
不過,名字不需要費心想,因為大梁城歷史悠久,有幾個“曾用名”。
據說春秋時,鄭莊公在此地區修筑儲糧倉城,以“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戰國時,魏惠王將國都遷到這里,定名“大梁”,當然,此大梁未必是春秋時的啟封城。
秦國滅魏后,在大梁地區設俊儀縣。
漢初,改回曾用名“啟封”。
到了劉啟當皇帝(漢景帝),為了避諱,將啟封改為開封。
至那以后,數百年,這座城的名字時有變動,作為齊國梁州州治時,用的是“曾用名”:大梁。
蕭詢聽了伴駕文官們的介紹以及建議,很快便定下新名字:因為城外有汴水(汳水)經過,所以梁州改名汴州。
至于城名,蕭詢決定改名開封,而根據大司馬、河南道行臺尚書李笠的建議,河南道行臺治所,設在開封(大梁)。
這里,距離梁、齊兩國“界河”——黃河,大概百余里,騎兵突擊,一日便到。
所以開封可謂邊境之城,不過,在黃河未冰封的季節,北岸齊軍要突襲開封(大梁),必須從開封附近兩個要津渡河:
要津之一,開封西邊,黃河南岸重鎮虎牢。
要津之二,開封東北,黃河南岸重鎮滑臺,滑臺津對岸(北岸),是黃河要津黎陽,而黎陽距鄴城,不過百里。
如今,這兩處地方,都在梁軍手中,仿佛左臂右膀,護著開封這個“胸膛”,所以,一年春、夏、秋三季,開封是相對安全的。
但到了冬天,黃河冰封,齊軍騎兵大規模渡河不再局限于某個河津,這個時候,無險可守的開封,就要直面齊軍突襲。
李笠認為這不是問題,反正既然要守黃河,那么直接把兵力集結在開封地區,就能很方便支援黃河南岸各處據點、要津。
若對方主力在冬天直撲開封而來,倒也省事,決戰即可。
而對方,必然會這么做,因為開封(大梁)的位置很重要:從開封出發,可進入多條淮水支流,西西北向東南橫穿河南、淮北許多地區,最后入淮。
譬如,可經城外汴水(汳水)向東南走,抵達徐州彭城、寒山。
可由北面的濟水,向東入巨野澤,去兗州,或者去黃河邊上的濟州(下轄黃河重鎮碻磝)。
亦可前往南偏東方向去亳州小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