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后,就要剪除異己,誅殺宗室王侯,然后篡位。
可想而知,宗室們不會對此視若無睹,尤其大行皇帝的諸位皇叔,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黃姈知道,用不了多久,必然會有外鎮藩王起兵,而且不止一個人會這樣。
一旦有人帶頭,除了宗室之外,各地牧守必然少不了響應者,所以,戰爭就要爆發了,規模不會小。
長江中上游的荊州、湘州、雍州、江州、郢州,江南的揚州、東揚州、三吳地區,以及兩淮由宗室任主官的州郡,恐怕都會陸續起兵。
甚至,連饒州也不例外。
饒州刺史、鄱陽王蕭嗣,雖然平日和李笠關系不錯,但黃姈知道,事關生死存亡,蕭嗣不可能置蕭氏利益不顧,站到李笠這邊。
“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個頭銜,最初并沒有什么別樣意味,但現在,就等同于“謀朝篡位”。
她知道,李笠總有一天會面臨最后選擇,要么死全家,要么踏出那一步。
為此,她一直埋怨李笠為何總是猶猶豫豫,死要面子活受罪。
可當這天即將來臨時,黃姈卻覺得坐立不安:大戰爆發,后果無法預料。
她不糾結大戰的結果,因為李笠必勝無疑,但如此大范圍的戰爭,后果不是李笠可以掌握的。
黃姈有些擔心:這場大戰,會不會波及大量百姓?
會不會導致一些宗室、地方牧守舉州投敵,招來周、齊兩國趁虛而入,使得勝利后的朝廷,面對的是殘破江山?
黃姈不知道,所以心中擔憂。
但是,她知道李笠不是孤家寡人,因為會有許多人,站在李笠這一邊。
。。。。。。
“江夏王府,一切如常,未見異動,不過,江夏王定然會有動作,只是因為身處行在,不好行事。”
“他應該不會慌,因為君侯在擊敗諸王之前,不會動他。”
行宮內,大司馬官署里,祖珽向李笠發表自己的看法,張鋌要常駐宮中盯著,不能輕易離開,所以祖珽便承擔起出謀劃策的職責。
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后,說自己是忠臣,已經不會有人信了,所以,該打就打,打完了,就清凈了。
現在,就等消息傳出去后,外鎮藩王們起兵。
對方遲早是要起兵的,問題是在何時。
祖珽可不是只會坑蒙拐騙的酒囊飯袋,他作為屢次作死但高歡父子都舍不得殺的人才,本事當然不小,做出以下判斷。
其一,諸王不會立刻起兵,因為事發突然,需要相互通氣,以免自己起兵后應者寥寥,導致“木秀于林”。
其二,諸王一旦決定起兵,必然要拉攏許多地方牧守,拉攏一些對李笠不滿的群體,封官許愿,這需要時間。
其三,即便這些宗室王侯下定決心,卻未必敢貿然發兵,因為李笠“無敵”的赫赫戰績,有目共睹,故而無人有信心在戰場上正面擊敗李笠的軍隊。
所以,祖珽判斷,宗王們極大概率采取的策略如下:
借兵掣肘李笠,然后自己集中兵力直取建康,之后以長江為天塹,和淮陰(李笠)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