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執行,是把皇帝駕崩、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諸王即將起兵的消息,傳到齊國鄴城,那么,齊國君臣會意識到報仇的機會來了。
一旦齊軍大舉南下,河南地區烽煙再起,那么,李笠這邊會有大量軍隊被牽制在河南、淮北,優勢銳減。
這個時候,起兵的宗室們集中兵力,直撲建康。
之所以不是直撲淮陰行在,是因為先拿下建康,便能在大義上占據主動,并擁有長江天塹,抵御李笠的軍隊。
然后,以“太后密詔”為由,推舉遠在淮陰的江夏王蕭大款為新君。
此為借刀殺人,如此一來,皇位的“第一成年繼承人”蕭大款完蛋,某個宗王為相國或丞相,攝政。
至此,梁國分為淮陰、建康兩個朝廷,隔江對峙。
淮陰朝廷,只有兩淮、河南、青兗之地,內有一些州郡響應建康朝廷,不受淮陰朝廷之命。
外有齊國大軍壓境,形勢岌岌可危。
而建康朝廷,安安穩穩隔著長江與淮陰朝廷對峙,不需要和李笠決戰,就能穩穩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地區。
糧食產地眾多,還有饒州大銅礦支撐財政,日子過得愜意至極。
只要齊軍席卷河南、青兗、淮北,淮陰朝廷窮途末路,建康朝廷就能漁翁得利。
抓準時機,渡江北上直取淮陰,并搶占壽陽、鐘離等淮南重鎮,便能與齊國和談,兩國以淮水為界。
如此一來,齊國重獲河南、淮北地區,建康朝廷“正本清源”,士族們順便收拾了寒族武人、北伐武勛(站在李笠這邊的那些武勛),皆大歡喜。
“若如此,君侯的頭顱,必然會上漆,存于武庫,和侯景頭顱做伴。”
“身軀的其他部分,譬如雙手,會送到鄴城,在太廟前走一遭,然后...”祖珽想了想,說:“或許會被做成憑幾,與侯景雙手所制如意,相得益彰。”
李笠覺得這種下場一定很慘,問:“所以,應對的關鍵在饒州?”
“對,饒州,確切地說,是君侯的家鄉鄱陽。”祖珽點點頭,分析破解“敵人”策略的一個關鍵。
鄱陽,是李笠的家鄉,也是李笠的根基之一,只要李笠動用“鄉親”控制了鄱陽,就有能力控制南昌,進而集中兵力去取尋陽、湓城。
如此一來,就能扼守長江中游航道,組織大量彭蠡湖乃至長江漁民、船只,構成一支規模不小的水軍,阻塞航道。
使得上游宗王諸軍無法順流而下去建康。
那么,即便三吳之地起兵的宗王拿下建康,也會因為無法和上游援軍匯合,難以擋住李笠麾下兵馬渡江、爭奪建康。
或者,即便上游諸王兵馬抵達建康,卻會因為彭蠡水軍的出現,導致長江航道的控制權易主,無法依靠長江天塹,和李笠對峙。
所以,宗王們現在若開始做準備,那么饒州刺史、鄱陽王的態度很關鍵。
雖然李笠和蕭嗣關系不錯,但當李笠都督中外諸軍事之后,蕭嗣再傻,也該知道蕭氏的江山到了很危險的地步。
所以,對方未必會站在李笠這邊,而那些宗王為了拉攏蕭嗣,甚至會做出讓步,讓蕭嗣成為盟主。
如此一來,蕭嗣就有可能憑借消滅李笠、“力挽狂瀾”的功勞,登上帝位。
這一誘惑,可不比跟李笠的交情強許多?
對于大行皇帝的諸位皇叔來說,與其讓外姓人奪了江山,還不如讓自家旁支坐上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