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可靠地人去清查戶籍、丈量土地,加上各地群情激奮,檢籍和檢地,也就只能暫緩,這就是釜底抽薪。
曲亮想著想著,覺得東主的一番謀劃,成功的把握還是不小的。
那個漁家子,也許打仗時在戰場上沒有對手,但是,奪人江山可以靠軍隊,治理江山,可不能靠軍隊。
若派軍隊就能把檢籍、檢地的事辦好,早個百來年,劉宋時就能做到了。
。。。。。。
清晨,湖汊邊上一個漁村里升起裊裊炊煙,漁民們開始做飯,吃完后便要開始一天的勞作。
有人在做飯,有人在整理漁具,有人則在磨刀,準備弓箭。
勞作,可以是捕魚,也可以是殺人越貨,具體干什么活,看情況而定。
陸地上,某些耕地的農夫亦民亦賊,水里,某些打漁的漁夫,自然是亦民亦賊。
在水上討生活的人,無論是擺渡,還是捕魚,碰見了落單的商旅或船只,都會很熟練的拿出看家伙“伙計”,熱情的“打招呼”。
岸邊,張六鵝看著手下忙著整理船只,不發一言。
昨晚,大當家畢萬頃召集他們幾個頭目,說今日要做一樁大買賣,只要順利完事,接下來,兄弟們就不愁吃穿。
具體是什么大買賣,畢萬頃沒說,不過張六鵝知道是什么事。
今日,吳郡..吳州大戶盧家派人去另一個大戶許家接親,畢萬頃要襲擊迎親隊伍。
搶那據說貌美如花的新娘,順便搶許家陪嫁的資財。
然后,故意留下線索,讓盧、許兩家認為,是朝廷的鷹犬扮做水寇,搶奪美人,獻給皇帝。
如此一來,盧、許兩家必然蠢蠢欲動,加上各地多有大戶不滿朝廷檢籍、檢地,于是...
若真是那樣,三吳遍地烽煙,倒霉的,是尋常百姓。
張六鵝想到這里,往岸上漁村走去。
村子里雞犬的叫聲不時響起,又有孩童三五成群、追逐嬉戲,看上去,和尋常村子無異。
這村子即是漁村,也是他們的據點,平日里打漁,暗地里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至于畢萬頃的打算,他之所以知道,當然不是有未卜先知的法術,是因為他得人勸解,“迷途知返”,為朝廷鷹犬。
官府要治理太湖水患,這水患有兩種意思:其一,每年雨季極易泛濫的湖水和周邊河水;
其二,就是肆虐湖區的水寇。
治理前一種水患,需要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那就要先檢籍、檢地,增加官府的錢糧、布帛收入,能調動更多的勞動力大興土木。
治理后一種水患,光靠殺是不行的,要軟硬兼施,其中也包括檢籍、檢地。
道理很簡單:其實很多水寇都是漁民,或者無地可種、逃亡山湖的“山湖人”。
只要這些人能有地種,能靠著正經干活,有一口飯吃,能養活家人,誰會去當水寇?
所以,張六鵝對“上司”的講解很認同:
檢籍、檢地很重要,然后官府才能調動人力物力,興修水利,讓太湖湖區變得“安靜”,雨多不發水災,雨少不鬧旱災。
然后組織百姓大規模屯田,只要人人有地種,家家豐衣足食,有好日子過,誰會去做山賊、水寇?
想到這里,張六鵝頗為期待,當今皇帝出身微寒,據說是漁家子出身,所以,皇帝明白百姓的日子有多苦。
現在,皇帝想要有所改變,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就得治理太湖“水患”,順便收拾一群地頭蛇。
那么,“有司”就要來個“釣魚”,攛掇大戶們和水寇勾結,謀劃做壞事。
與此同時,他們這些耳目,暗中收集證據,待得時機成熟...
將水寇的頭目和那些不干好事的大戶一網打盡,官府就能推行一系列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