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打了個酒嗝,緩了緩接著說:
“都是曹魏開始慣的,以門第、閥閱來給人分三六九等,不談文,談玄,對付這種鳥人,光靠學問還不行,我們這邊的選手,門第也不能差。”
李笠特地從國內調了一群文學家、經學家以及各類知名學者來鄴城,就是要用文斗的方式,給河北地區的士族、學者一個“見面禮”。
既然要文斗,主要“交手領域”在兩個方面,其一,學問,其二,門第。
不過,這個時代只有士族子弟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并有家傳學問,所以學問和門第這兩個戰場的“參賽選手”,其實是雙重身份。
學問(文學為主)這一塊,南方天團的領軍人物,自然是有名的“徐、庾”,即庾信、徐陵。
兩位的名氣,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揚名北方。
又有年近八旬的大儒周弘正,及其弟、同樣博學的太常卿周弘直,兄弟倆成名已久,出身汝南周氏。
這幾位“大家”麾下戰將,有:高陽許亨,陽翟褚玠,南陽岑之敬,東海徐伯陽,廬江何之元,清河張正見、張譏。
以及陽濟蔡凝,陳留阮卓,東陽龔孟舒,濟陽江總,吳郡全緩等。
當然,還有擔任要職的瑯琊顏之推,文淵閣學士明克讓等南方僑姓士族出身官員。
至于門第這一塊,為了對付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范陽盧氏以及滎陽鄭氏,李笠當然要請南朝“國寶”出擊。
那就是南朝第一流的世家高門,“帝國雙壁”:瑯琊王氏,陳郡謝氏。
瑯琊王氏代表:白發蒼蒼的王通,王通為梁武帝外甥,現任揚州大中正。
陳郡謝氏代表:知天命的謝儼,現任御史中丞。
而在北方被視作一流世家的太原王氏,南邊也有旁支:出身太原王氏的王元規,如今為學官,任國子博士。
這三姓為僑姓士族,對應的吳姓士族,少不了吳中四姓:顧、陸、朱、張。
其中,有精通音韻學的顧野王,目前在研究給字注音的“拼音法”,以“拼音法”為話題來引戰,怕不是要鬧翻天。
有學識卓越的張種,年近七旬。
又有而立之年的后輩陸琰、陸瑜兄弟。
朱氏已經式微,不過,有出自吳興沈氏的沈德威、沈不害。
李笠這幾年雖然用檢籍、檢地以及取消特權等一系列手段,不斷地“調教”南方士族和豪強,但并不是一味的強硬。
對于官員(包括學官)的待遇,有顯著提升,只要不鋪張浪費,維持體面的日常生活完全沒問題。
加上大興教育,讓不少文人出身的官員以學官路線晉升,有了體面的地位,以及響亮的名聲,所以新朝能穩住這些人的“人心”。
現在,李笠要“組團”以文斗的方式打“河北副本”,對手是河北的士族、文人,他很快就在國內拉起一支陣容豪華的“天團”。
論年紀,上到六七十歲的老者,下到三十而立的后輩,包含了“老中青”三代人。
論學問,有擅長談玄的高門世家子弟,有善于吟詩作賦的文豪,有精通經義、史籍的“專家”,還有精通各種雜學的多面手。
李笠發的“邀請”,全都有正面回應,沒一個稱病、托故不來的。
“天團”成員一路北上,公款旅游,悠哉悠哉游山玩水,瀟灑得很。
過淮水,感慨一番,過黃河,感慨一番,入鄴城,眾人更是興奮不已,佳作頻頻出現。
“他們當然要來。”趙孟娘補充,“畢竟,以勝利者的姿態來到鄴城,與失敗者文斗,一開局,雙方氣勢就不一樣。”
“對,對。”李笠笑起來,笑得很開心:“征服的感覺,誰都想親身體會一下的,哪怕再清高的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