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齊太廟,如今的行轅,李笠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看書,試圖弄清楚侄兒李昕聽到的典故是什么。
李昕則在一旁向叔叔講述自己在“交流會”旁聽的經歷。
這段時間以來,南北文士在鄴城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的話題牽涉很廣,李昕作為楚國宗王,目前負責主持這一系列“交流會”。
但因為李昕的文學水平不夠,基本上就是當聽眾而已,聽了這么多天,最大的感觸就是“聽不懂”。
這不能說李昕不學無術,雖然他平日里主要練武,但文化學習沒有落下,正常的文學交流是沒問題的。
之所以覺得“聽不懂”,是因為“交流會”所談的話題難度太高,根本就不是李昕這種水平的人可以插話的。
交流會上的辯論就是文斗,辯論雙方引經據典,若無法做到對經義、典籍爛熟于心,交鋒時根本就沒有思考的多余時間。
若反應遲鈍,對方的氣勢就會越來越強,己方越來越“虛”。
這是數百年來,南北文人之間第一次大規模“交流”,現場氣氛十分微妙,說是某種意義上的劍拔弩張也不為過。
所以,以李昕的文學水平,根本就跟不上文斗雙方的辯論速度,真的就是只能旁聽。
記下雙方辯論時的用典,譬如提到的人名、時間、地名,回來自己翻書,看看是什么意思。
李笠大概看了一下侄子的記錄,為自己沒有親自主持“交流會”感到慶幸:不要說侄子,換做我也不太聽得懂。
文人之間的罵戰,那是罵人不吐臟字,以他的水平去旁聽,同樣聽不懂各種用典。
若舉個例子,那就是剛掌握了初中物理知識的“李笠同學”,信心滿滿的參加一個物理學研討會。
結果會上發言的都是物理學的“大佬”,甚至諾貝爾獎得主,提起的名詞極其拗口:
譬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量子糾纏的超光速傳送,全同粒子自旋系統等。
這種話題,一個初中物理水平的聽眾,聽得懂才怪!
“你聽不懂也沒什么,就算叔叔去,也聽不懂的。”李笠放下書,安慰侄子:“術業有專攻,正如用刀的人,不需要知道冶煉、鍛造技術那樣。”
“我們讀書寫字,是為了能夠無障礙的閱讀、理解,可以從文學作品中了解世界,了解風土人情,從史籍里學會經驗教訓。”
“再深層次的知識,除非從文,所以沒必要去鉆研,畢竟,我們可不能靠舞文弄墨過日子。”
李昕懂得這道理,但還是有疑問:“朝廷此次組織南北文士交流,除了立威,為的是?”
李笠回答:“即便是大一統的王朝,也會有地域差異、地域歧視,而南北對峙,已近三百年了,由此形成的隔閡,是多方面的。”
“北方百姓,對南方朝廷沒有認同感,地方上的豪強,不知道南方朝廷的管理尺度如何。”
“文化上的分歧,是各種分歧的具體表現,要知道,能夠長期做學問的人,其身份意味著什么?”
李昕想了想,回答:“首先,這個人的家境不能太差,不然終日為果腹而奔波,如何求學、做學問?”
“其次,這個人會有很多同學,以及師長,求學、講學以及交游的過程中,又會結識不少人。”
“而且,有學問的人,要么被舉秀才入仕,在官場上會有不同程度的經歷,認識不少官員。”
“要么在州里做學官,亦或是開堂授課,結識不少地方大族子弟,名聲也會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