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就像推銷一樣!”李時激動起來,父親之前給他們上了一次課,教他們怎么推銷物品,他從中獲得啟發。
“牧羊人想要獵犬聽話,讓獵犬愿意玩命干活,確保草原安寧,那么,要如何推銷這個想法讓他們接受呢?當然是需求。”
“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
“他們的需求是什么?一句話概括,過好日子...”
“如果可以,至少冬天時,能有個溫暖的過冬營地,不缺鹽,不餓肚子,不想自己和家人安全幾乎沒有保障。”
“游牧生活很辛苦,如果可以,他們也想定居,但又不會種田,也不想被中原朝廷管得太嚴。”
李時的思緒,如同潰壩的洪水,洶涌撲來,一時間不知該怎么簡要的說,所以絮絮叨叨。
李笠卻聽出兒子的想法是什么,而這想法,和他的方案有些相似。
沒錯,與其冒著養虎為患的風險,扶持某個部落酋長成為草原可汗,不如,將一些部落或邊地豪強群體,培養為中原王朝在草原上的獵犬。
這些部落和群體,可以通過不斷討伐草原部落,獲取人口、戰利品,既可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因此從中原王朝那里,獲取必要的生活物資。
但他們即是雇傭兵類型的武裝群體,卻又是武裝行商的商隊,將中原產出的各類物資,銷售給草原部落。
又把草原上的產出,以及所劫掠部落的人口,運到中原銷售,以此謀利。
就是做中原和草原之間的“中間商”,以及“商業秩序”維護者,變相對草原進行“減丁”。
而中原朝廷,給予這些部落、群體以必要的支持,確保對方的“活力”。
譬如武裝他們,給他們提供穩固的后方據點,承認他們對新拿下的地盤有管轄權。
又提供充沛的貨源,鼓勵他們把生意做大,讓為朝廷賣命時立下戰功的人,在體制內有上升空間。
如此起來,這些以別樣組織形式存在的群體,就會極度依附中原朝廷,如同兇猛的獵犬,對草原上的敵人張牙舞爪。
平日里撕咬群狼,不讓其形成有威脅的狼群,必要時,協助牧羊人(官軍)殲滅有威脅的狼群。
并協助牧羊人控制草原上重要水源、牧場,確保草原上無法出現規模過大的狼群。
用貿易互惠而不是上下級隸屬的利益捆綁,使得這種群體的忠心超越個人道德,變成中原朝廷忠誠的馬前卒,以及“中間商”。
這樣的群體,可以有很多,相互間并無隸屬,只對中原朝廷效忠。
他們必須把自己和中原朝廷捆綁在一起,利益和前途才能有保障,那么無論是誰當了頭領,都得服從群體利益需求。
如此經營草原的方式,李笠知道后世有個類似的例子,那就是俄國沙皇最忠誠的工具人——哥薩克。
哥薩克是一種特別的群體,這些群體生活在草原地區,平日游牧、漁獵,順便搶劫。
后來經過發展,成為俄國的雇傭軍,成為俄國擴張的馬前卒。
俄國對中亞、西伯利亞地區的擴張,離不開大量的哥薩克群體。
若參考這種“模式”,中原朝廷也可以給一些草原部落創造“需求”,讓這些草原部落有機會過好日子,并有各類保障和特權。
然后中原朝廷將自己“確保草原穩定”的想法,“推銷”給那些部落,并獲得支持,讓對方成為自己重建草原秩序的馬前卒。
這種模式能有效么?確定能控制獵犬賣力捕獵,而不是變成狼群?
不知道,但可以試一試。
李笠看著兒子,欣慰的說:“你的想法不錯,但要作為國策實行,必須完善,確保可行性,將來,說不定就能派上大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