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的是文化課,又有體育課,目的是“開蒙”,以及鍛煉身體,學規矩。
一年之后,所有學生都要換宿舍,住在八人間的宿舍里,不許帶仆人,日常起居自己照顧自己。
除了文化課外,開始學習騎馬、射箭、兵擊。
第三年,增加騎、射、兵擊的學習強度,并學習基本的兵法(軍事理論及知識)。
畢業時,學生的文化水平,要達到蒙學的水準,而武藝,要達到軍中新兵營結束時新兵考核的水準。
這個時候,畢業生年滿十八歲,已經成年,便可進入正式軍校學習,學習各類軍事知識,然后學如何打仗,如何帶兵。
畢業后,畢業生就是尉官,進入軍中,在基層帶兵,積累經驗。
歷練一定年限后,根據平日表現,以及參戰后立功表現,入下一級軍校學習,畢業后升為校官。
這就是楚國給官宦、將門子弟,乃至尋常軍人和百姓,定下的一條升遷道路。
沒有任何軍事經歷的普通人,可以通過入軍校讀書,開始軍旅生活。
而軍中的立功兵卒,或者服役一定年限后的兵卒、軍士,無論最初是募兵、征召兵或者降卒,都可以通過讀軍校、畢業后成為尉官,進入“軍官序列”。
按新體制的規則晉升。
段韶親自參與了楚**校體系的建設,并任“騎兵科”的“教授”,以及戰術司的司長,雖然長期居于二線,卻培養了不少騎兵將領。
眼見著兒子梁襄(段襄)進入自己參與建設的軍官培養體系,開始逐步成長為新式軍官,段韶忽然有一種“前人種樹、后人納涼”的感慨。
梁襄(段襄)只要運氣別太差,不死于流矢、墜馬等意外事故,那就能穩穩的走“武”這條路。
要么在軍中效命、熬資歷,要么給某位宗室同學做帶兵的府佐官,為仕途積累人脈和履歷。
到了一定級別,還能文武互相轉換,出任地方官,轉為文官。
而不需要他這個身份尷尬的父親,特意到處托關系、送禮,求妹妹吹枕邊風,以此給兒子謀個好前程。
這就是李笠構建的軍事人才培養機制,讀不得書但又想建功立業的人,無論是權貴、官宦子弟,還是平民,都有機會走這條路。
按照規則,進入體制為國效命,按照規則晉升,改變自己的命運。
與此同時,這套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也改變了軍隊的結構。
許多本來要靠在戰場上玩命才能學會的“兵法”(軍事知識和經驗),或者將門內部傳授的“兵法”,如今以成體系的學校教學方式進行傳授。
使得楚國的基礎軍事人才快速增多。
這樣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得軍隊在戰損后的恢復速度很快,因為有源源不斷的合格軍事人才補充到軍隊中,能夠讓重建的軍隊盡快恢復一定的作戰能力。
若軍隊沒有遭到嚴重損失,那么在一次次戰斗中活下來的基層將領,就能不斷成長,成為名將種子。
讓段韶最有感觸的一件事,就是他的學生們,在楚軍攻突厥之役表現出色。
此次楚軍和突厥作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眾多的基層騎兵軍官(尉官),雖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入草原作戰,但總體表現十分出色。
只要繼續磨練,在這些人中,就會漸漸涌現出優秀的將領,擅長騎兵作戰。
屆時,不缺馬的楚軍,戰斗能力會持續增強。
而軍校不斷有畢業生進入軍中服役,楚軍的人才積累會漸漸成規模,隨著時間流逝,開國時的強軍后繼有人,很大概率能一直保持作戰能力。
李笠所構建的這種奇特體制,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培養基層的軍事人才,如今看來,效果是不錯的。
但這套體系,也有另外一層用意。
段韶想起一件事,問兒子:“幾位殿下在軍校里讀書,跟你是同學,他們表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