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開封行宮,琴室內,李笠和幾位妃嬪琢磨琵琶曲,探討旋律和配樂。
一邊彈奏,一邊討論,李笠陶醉其中,幾位妃嬪亦是如此,氣氛十分融洽。
研究的琵琶曲,名為《十面埋伏》,這是著名的琵琶曲,然而這個時代還沒有,于是,李笠想將這名曲給“復刻”出來。
那一世他不懂彈琵琶,卻聽過這首名曲,所以大概的旋律記得,也知道《十面埋伏》的大概情況。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以楚漢相爭(垓下決戰)的歷史為題材而創作的琵琶曲。
曲分三部分,十三個“小段”:
第一部分,前五個小段,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突出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
第二部分,中間三個小段,即六、七、八小段,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戰斗場面。
第三部分,最后的五個段落,前兩段旋律凄切悲壯,音樂氣氛異常低沉,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憤的形象,后三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姿態出現的各種情景。
李笠只知道這個“總綱”,和幾個經典旋律(經常被影視作品用于烘托緊張氣氛),但細節基本上無法“復刻”。
只能將這總綱和旋律說給樂師,讓樂師們慢慢完善。
所以,“復刻”出來的《十面埋伏》,肯定會和原版有較大出入,但只要意境到了即可。
他無法完成這項工作,但這種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辦就行。
而他的后宮里,就有專業的音樂人才,擅長彈琵琶。
平日,李笠也抽空學琵琶,閑暇時來個自彈自唱,陶冶情操,于是,和妃嬪們組成“興趣小組”,把他后世聽過的名曲,“改編”為琵琶曲。
但問題隨后而來:琵琶按彈奏技法、曲調風格,如今分為南北兩個流派,《十面埋伏》的旋律,以哪個流派為主?
出身北朝權貴家庭、才色俱全的段玉英,擅長彈琵琶,為琵琶流派的“北派弟子”。
出身鄴城倡家的薛月娥、薛月嫦姊妹,從小就學才藝,自然也擅長彈琵琶,同為“北派弟子”。
所謂的“北派”,其實就是和這個時期西域各國琵琶曲風格“同步”的“流行音樂風格”。
而出身南朝蕭梁皇室的蕭妙淽,學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或稱“傳統流派”琵琶,彈奏風格,源于漢魏的傳統琵琶曲風格,和如今的北方琵琶曲風格有區別。
年紀最小的張麗華,這幾年一直在向宮廷樂師學琵琶,學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所以和蕭妙淽是“同門”。
五個“音樂人”,分南派和北派,三比二,研究琵琶曲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不少討論。
這樣的聚會,讓妃嬪們有了打發時間的好去處,李笠一有空就召集五位佳人研究琵琶曲、鋼琴曲,改編后世各類名曲。
有時候,黃姈和趙孟娘也會參與,李笠和自己的妻妾都能從這樣的“音樂研討會”上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
畢竟,夫妻(妾)生活,不能只有生理上的“深度接觸”。
不知不覺,夜幕降臨,李笠和幾位“音樂人”沉迷于“楚漢兩軍對陣”的旋律之中,旁聽的黃姈,思緒也飛到了戰場上。
卻不是旋律中的“垓下戰場”,而是在西邊,洛陽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