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天上烏云密布,但行宮里,無論是宮人還是禁衛,一個個臉上都沐浴著“陽光”。
這“陽光”來自一個喜訊:太子妃誕下一子,于是,宮內人人有賞。
不僅宦者、宮女、雜工,包括禁衛,無論是當值的,還是輪休的,都有賞。
加上前線戰事順利,齊國已滅亡,開封城內外喜氣洋洋。
但入宮向皇帝稟報后勤運輸情況的皇太子李昉,所說的內容,卻不是那么“喜氣洋洋”。
“前線捷報頻傳,各部兵馬表現出色,但糧食的消耗很大,加上運輸過程中的消耗...當然,這在預料之中,消耗并未失控。”
“隨著朝廷控制河東、洛州、陜州主要地區,以及清剿當地殘余勢力的戰斗不斷擴大,糧食的供應會愈發緊張。”
李昉用一張張表格數據,以及示意圖,向父親講解當前的后勤狀況。
簡而言之,仗打得順暢,而糧食的消耗也很大,雖然“成本控制”做得不錯,但正如戰前所估算的那樣,楚軍的后勤補給(糧食補給)開始接近極限。
所以朝廷才打算發行第二期“國債”,籌錢籌糧,確保周轉,以防萬一。
若戰爭規模繼續擴大下去,即在滅齊之后滅周,就會面臨一個“要么大勝,要么大敗”的局面。
如果楚軍能夠一直贏下去,攻入關中,攻入隴右,攻入益梁地區,將周軍主力殲滅,一鼓作氣滅掉周國,實現天下統一,那倒還好。
若接下來的戰事進展緩慢,與周國的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一年以上),那么,不僅軍糧供應會出問題,朝廷用于鎮守新得地區的兵力也會嚴重不足。
沒有軍隊鎮守的地區,人心就會不穩,官府也無法在當地真正扎根。
而大量存糧被用于前線作戰補給,國內各地糧倉庫存不足,對于天災的承受能力就會下降。
一旦發生較大規模的旱澇災害,朝廷沒有充足的存糧用于平抑糧價,或者賑濟災民,就會出大事。
若是南方出大事,或許還有周旋的余地,可若是河北、河南地區這些齊國故地出大事,導致烽煙四起,形勢可能會急轉直下。
河南河北,長期為北國控制,雖然如今為楚國治下,但人心不穩。
其中,河南地區相對好些,河北地區納入朝廷治下不過兩三年,官府在各地剛扎根,根基并不穩。
加上楚軍當年有目的的鏟除河北各地豪族,沒收田產,地方上積累的怨氣可不小。
這些怨氣,需要持續多年的太平日子去化解,一旦朝廷應對失當,怨氣就很容易爆發,引發大量叛亂。
一旦出現這個局面,朝廷要怎么應對?
西邊,主力軍隊還在和周軍糾纏,周國和其他齊國故地還得分兵鎮守,草原方向,突厥人會否卷土重來還未可知,這時候河北要是亂起來,可不得了。
李昉最后給出自己的建議:戰事可以緩一緩,不需要和周國停戰,但己方的攻勢可以放緩,保持進攻的態勢即可。
既然此次出兵的首要目標(滅齊)、次要目標(殲滅周國的一到兩支野戰軍團,拿下洛州地區)已經達到,那么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消化”勝利成果。
而不是急著一鼓作氣把周國滅掉,因為時間在楚國這邊。
周國的兩支野戰軍團完蛋,十余萬兵馬傷亡殆盡,沒有個十來年,是恢復不過來的。
但楚國不同,對新占的河東、洛州、陜州地區進行“消化”,一兩年就行。
這一兩年,在當地建立起新秩序,并派軍隊駐守,清剿潰兵與不合作的地頭蛇,
與此同時,繼續鞏固對河北地區的控制,讓將士們有時間休整,讓百姓能夠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