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嘉谷H縣委簽署的協議并不是硬性規定,還是要以農民自愿為原則。
雖然一般來說政府出面協調了,農民們都會進行嘗試。問題就是唐回鎮基本是推諉了事,這樣的態度自然會遭到農民們的抵制。
齊政敲著桌子,思考片刻后,對杜為民說道:“既然唐回鎮方面不太熱心,光是嘉谷一門心思的鼓搗,老百姓不配合不支持,那就是剃頭擔子一頭熱,起不到好效果。”
“寧缺毋濫,等我們的第一期‘茶香稻’推廣成果顯現出來,農民們看到實打實的好處后,就會轉為支持了。”
“馬上要開始移栽水稻了,老杜你要協調好各個合作社,爭取順利地度過插秧這一波。”
杜為民松了一口氣,連忙應諾。
……
伴隨著春風春雨,普誠縣也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春耕,田里到處都是農民忙碌地身影,一片片播種的稻田煥發著新生的活力。
因為要集中經營,統一管理,應嘉谷的要求,合作社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四大區域。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茶香稻”的生長需要靈氣,齊政必須將“三星聚靈陣”覆蓋“茶香稻”的生長范圍,才能滿足其生長所需。因此耕地集中成塊,有利于齊政布陣。
天廣地闊下,一排排的插秧機輪番耕作,蔚為壯觀。
機械效率是人工的幾十倍,大大解放了人力,減輕了農民們的負擔。農民們喜笑顏開。
在中國,尤其是在南邊,耕地破碎化程度太高,也是影響機械化的一大桎梏。
一方面是由于土地自然條件造成的,例如西北和西南地區,地理不好,這個硬性問題很難解決;
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農業人均耕地面積太小造成的——自1978年以來在農村實施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這一制度在實施初期大幅度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為了平均分配土地,各家各戶按照土地肥瘦搭配、遠近搭配的做法,在人均耕地已經很少的現實條件下,直接導致了耕地的嚴重破碎化。
國家后來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于是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法律應運出臺,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齊政需要布置四個靈陣,從北至南,前三個都很順利,到了南部唐回鎮的耕地區時,齊政一感應,面色就沉了下來。
……
“我們在唐回鎮的水稻秧苗至少有一半被更換了!”齊政回到公司,召集眾人開會。
“什么?怎么會?”杜為民驚呼道。
“我對‘茶香稻’太了解了,一看就知道哪些不是我們培育的秧苗了。”齊政淡淡道。
別人一時看不出來,他還不知道嗎?有沒有蘊含靈氣,他一靠近就能感應出來了。
偏偏現在唐回鎮的那些秧苗有大半根本就是凡種水稻。
聞言眾人不再懷疑,畢竟“茶香稻”最早是由齊政培育出來的,他要說最了解沒人會反駁。
王昱業問杜為民:“會不會是秧苗交接的時候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