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抵達河西走廊中南部的隴谷縣。
嘉谷戰略部的丁顯已經率隊提前過來考察了。
隴谷縣是肅省大麥的重要產區,也是全國大麥的主產區之一。
大麥是我國古老糧種之一,已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世界谷類作物中,大麥的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位居第四位。
大麥其實是個好東西,食用和食療價值都很不錯,大麥仁粥還是很好喝的。
但是在我國,大麥的種植面臨著種植低迷的困境。
沒辦法,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切都是向錢看。
大麥和小麥在營養方面幾乎相同,但大麥有一個致命的軟肋,它的成分里沒有面筋——這意味著面粉無法發酵。
單單面粉一項的需求量,就已經定位了兩者的種植規模。
而且,現在的大麥優良品種,畝產在700斤左右;而小麥可以達到900斤左右。
大麥的秸稈又比較軟,抗災害天氣能力差,易倒伏,容易造成減產。
這樣一來,大麥在國內的地位就非常尷尬了。
作為糧食作物,它和小麥比沒有任何優勢;作為經濟作物,呃,它的經濟效益也一般。
不過大麥也不是沒有優勢。
大麥是典型的耐鹽堿、耐干旱、適應性強的禾谷類作物,資源消耗遠低于玉米和小麥等作物。所以在很多水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種植大麥是普遍的選擇。
國內的大麥一般用作釀酒和飼用。
但不是所有的大麥都能用來釀造啤酒的。
啤酒大麥與飼用大麥從形態上看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在籽粒的性狀和內在質量上有一些特殊要求。
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啤酒大麥蛋白質的含量不能過高,因為含量高會使籽粒溶解度降低,釀出的酒易混濁,保存期短。而飼用大麥則要求蛋白質含量盡可能高,適口性好。
都是啤酒釀造的主要原料。如果說啤酒花還能以國內供應為主,啤酒大麥的國內種植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
目前,我國啤酒大麥70%靠進口,啤酒業原料對外依存度達到了新高。
清源啤酒同樣是靠進口外國優質啤酒大麥生產。
國內啤酒大麥原料的不足,即使是趕來淘金的外國啤酒商,都為此傷透腦筋。
“作為食品工業,能不能健康發展,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原料供應。”丁顯說道,“在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基礎原料匱乏和品質差是共性問題,并不局限于啤酒行業。關鍵是啤酒行業的上游大麥種植與下游啤酒生產面臨著太大的脫節了。”
齊政聳聳肩:“雖然國內啤酒產量提升迅猛,但從整個國家角度去看的話,啤酒大麥不過是個邊緣產業。可以說在過去啤酒發展的黃金十年內,同樣錯過了啤酒大麥發展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