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嘉谷第一個種業公司落戶河西走廊的張夜市。
河西地區良好的基地環境,尤其是戈壁綠洲具備良好的天然隔離條件,是十分理想的農作物種子專業生產的“天然車間”。
這邊是全國最大最具優勢的蔬菜花卉外貿制種基地和重要雜交玉米制種基地,也是全球公認的各類農作物種子繁育最佳場所。
作為一家農業企業,尤其是有志于全產業鏈發展的農企,對種子行業的忽視是不可原諒的。
隨著嘉谷自有種植面積和附屬合作社種植面積的擴大,優質種子來源問題被提上了日程。
齊政以前一直沒有抽出空來進軍種業,還是在來肅省之前,被師兄陳建章提醒到,才意識到嘉谷十時候補上這一環了。
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種子技術是最核心、最基礎、最重要的關鍵技術。
每一次品種突破都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生物育種是種業發展的大趨勢,想要未來占據主動必須積極做好技術儲備。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自己留種,根據氣候變化、需求變化,不斷篩選和優化品種,這一以農民為主體的種子系統成為維持中國農耕傳統的生態根基。
憑借這一種子系統,中國曾養活了十幾億人口。同時,在這一生態體系中,農民同時也保護著全球75%的種子資源,實現著農民與自然、生產與環保的和諧發展。
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國內人口與耕地兩個數字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大,目前中國擁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有9%的耕地。
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國將如何提高單產來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
從過去100年的世界農業發展經驗看,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60%來源于種子技術。
生物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可以快速突破技術瓶頸,逐步逼近農作物的理論潛力產量,是有效解決糧食高產問題的重要技術方法。
我們最熟悉的兩種育種技術,就是雜交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雜交就不用多說了,無論是雜交水稻和雜交小麥,我國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袁老先生的雜交水稻技術,已經走出國門,正為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缺糧問題發揮顯著作用,被世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但雜交小麥就不為大眾所知了,事實上這同樣偉大。
小麥專家茹教授經過十余年的改良和雜交,終于在明年,育成了溫敏雄性不育系BNS,把“半不育”變成了100%不育系,“啃掉”了雜交小麥研究中“最硬的那塊骨頭”。
齊政有印象,十多年后,他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制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終于獲得重大突破。
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到需要優質小麥就配制優質小麥品種,需要大穗的就配制大穗的,需要多穗的就配制多穗的。這不僅在小麥主產區有極高的應用價值,而且可影響到其他區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至于轉基因,呃,就一言難盡了……不管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轉基因技術,反正都能就安全問題說上個一二,支持轉基因和反轉基因兩派一直吵得不可開交。
其實吧,齊政覺得,技術無好壞,轉基因技術就跟核武器一樣,不一定要用,但一定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