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國內一片歲月靜好。
而在美國,隨著農業部公布的一份月度報告,開始潛流暗涌。
當天,齊政就接到了在美國一直關注大豆期貨的姜平的電話:“又被你說中了,美國農業部大幅調低美豆的產量,理由是天氣干燥。”
齊政聞言意味深長地呵呵一笑:“果然不出我所料啊,姜大哥,你說,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有幾分真幾分假?”
姜平說道:“我們自己對美國部分大豆的產區、產量和收獲量做了一定統計,也得到了一些氣象預測數據,結論是沒有大規模減產的跡象,不過我們的數據肯定不如美國農業部的周全,真假很難說。”
齊政瞇起眼睛:“不管真假,相信這只是開始。如果我猜得沒錯,很快美國就要跟我們國家談談大豆進口的問題了。”
姜平沉默了一下,然后問道:“你的意思是認為他們公布的數據不實?”
齊政道:“預測嘛,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甚至往往是不正確的,不是過高就是過低。你覺得,這次美豆產量預測是過高的可能性大呢,還是過低的可能性大?”
電話里,姜平的聲音有些失真:“……站在我們基金的立場,當然是希望數據真實最好,我們基金可是事先看多大豆期貨,如果預測數據來個反轉,我們就虧大了。”
齊政淡淡一笑:“現在肯定是‘利多’消息,基金會應該能小賺一筆,特別是事關接下來中美之間的博弈,我猜價格會繼續猛漲。姜大哥,要不要打個賭,看看我的預測準不準?”
姜平笑道:“呵呵,你的眼光一向有點毒,不賭!”
“嘖,真沒勁,姜大哥你一點挑戰精神都沒有。”
“……”
掛了電話,齊政回想著姜平傳遞的消息,陷入了思考。
04年的大豆危機,可以說是國內大豆加工業的一個轉折點。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場危機的起點,就在今年美國農業部公布的這份美豆產量預測報告上。
齊政對即將到來的大豆危機不敢說了如指掌,但對一些關鍵節點還是印象深刻的,在提前關注下,姜平就根據齊政的預測布局大豆期貨市場,并在報告出來的第一時間通知了齊政。
關于大豆,對我們國家來說,真的是一言難盡。
眾所周知,我國是大豆的發源國,用大豆制成的食品更是數不勝數,每一道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在19世紀早期,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原產于我國的大豆乘上遠洋的巨輪,來到地球另一端的美洲大陸,成為當地的新物種。
不過在當時的歐洲和美國,大豆一直都不是制作食物的主要原料。歐洲人主要是用大豆作為飼料,而美國則利用大豆能夠固氮的性質,種植大豆提高耕地的有機氮含量,生產出來的大豆,則直接送去榨油廠。但由于當時榨油技術所限,榨出來的油有股青草味,因而沒有進入廚房,而是變成油漆刷在了汽車上。
直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油脂短缺,大豆作為重要的油料作物,又一次進入了美國人的視線。
美國不但開始加大對華的大豆引種力度,還曾要求其引種者收集中國人用大豆制作“奶酪”(就是豆腐)的技術。至此,大豆在美國開始站穩腳跟。
不過此時的美國,大豆主要還是依賴東亞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