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的春節,有人歡喜有人愁。
大豆價格依然一路飄紅,齊政的對沖基金資產規模自然也是跟著上漲,但國內的大豆采購商就過得提心吊膽了。
一般來說,尋常買賣在簽完合同后就不擔心價格上漲了,因為價格上漲不正是說明簽合同時的價格是低的嗎?
但國際大豆貿易或者說大宗商品貿易,定價方式不一樣。
國際大豆的定價方式是期貨價格加上基差,又稱升貼水。
基差即商品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價格之差,這個差值為正數就是升水,反之就是貼水。
說白了,就是買賣雙方所在的兩個市場的運輸費和持有成本,這個持有成本包括了儲存費用、利息、保險費等。
而雙方簽訂合同就是買基差,即只確定了升貼水,但是不確定期貨價格,而是在合同確定的交貨期限內,由買方在雙方約定的期限內選擇一個日期的期貨價格,作為合同中的期貨價格。
這樣一來,眼看著到了約定的期限,國內的大豆采購商當然是恨不得期貨價格暴跌了,哪怕保持現狀也好啊。
但天不遂人愿。
又或者說,幕后炒作期貨價格的國際投機基金不會遂采購商的意愿。
北農豆業的李光富就眼睜睜看著大豆價格像是打了激素般,一個勁地向上竄,過年都不得勁了。
直至過了年,大豆價格終于沖上了歷史高點,1064美分/蒲式耳,比簽訂合同時暴漲了近50%。
李光富回過頭來看自己簽的價格,期貨價格加上基差,折算起來是4100元/噸,換算之后為1078美分/蒲式耳,這無疑是相當高的價格了。
但李光富甚至還有點小得意,因為在采購團中他的價格還算低的了——稍微算算就知道了,按照14億美元購買250萬噸計算,單價相當于4635元/噸。
他默默安慰自己,價格高點就高點吧。水漲船高,大豆價格漲了,豆油和副產品豆粕的價格也會同步上漲的,成本推升嘛,反正可以將漲價的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采購價是高了一點,那就是少賺一點嘍。
這么一想,他就釋然了,臉上重新露出了微笑。
其實李光富也知道,大豆買基差的貿易方式,雖然看起來對自己這種買方有利,但其實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為買方在選擇期貨價格時必然要對未來價格趨勢進行判斷,而判斷就可能有失誤。
之所以國際通行這種交易方式,是因為可以把風險對沖出去。
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基于商品交易所某某合約之上,加減多少錢就簽合同了,剩下的風險就到期貨市場套保,譬如現貨多頭、期貨則空頭,這樣一來,買家鎖定的就是基差了,期貨漲跌對他沒有太大影響了。
可惜,且不說李光富對期貨這個東西并不熟悉,即使在國內期貨交易所交易,也僅僅是為了買貨,呃,就跟從農民手里買貨沒什么兩樣。
再說了,就算他想通過期貨套期保值又怎樣,境外期貨又不能做。
說起這個,就涉及到國內企業開展境外期貨套保業務的資格問題了。
因為94年以前,境外期貨交易不受限制,但由于監管不力,導致大量外匯和國有資產流失,于是國家干脆一刀切,停止所有期貨經紀機構的境外期貨業務,其后只有國有企業能經過批準開展境外期貨套保業務,但即使是國企,資格獲批的難度也極大。
事實上,即使再過十年,國內對境外期貨交易的限制之嚴格,也是出乎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