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的“大豆數據”為何難產?就是因為數據往往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交換出來的。
齊政一向喜歡做到心中有數,因此嘉谷在市場數據摸查統計方面總是不吝投入。
“從2000年起,國內的大豆壓榨企業因為油脂價格不斷高企,受利潤的誘惑,拼命追求壓榨規模。僅2000年,國內開工的油脂加工企業就有1000多家;到了去年,國內總的有效壓榨能力達到了6000萬噸/年,產能已經嚴重過剩。”
王昱業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去年大豆企業在黑暗中盲目采購大豆,更是加劇了今年價格下跌后的慘烈競爭,進一步導致全行業的虧損。毫無疑問,即使外資沒有介入,國內大豆加工業也到了整合的時期。”
齊政摩挲著下巴,輕輕點頭。
理性地說,國內的大豆加工企業良莠不齊,尤其在經營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而且基本都只專注于大豆產業的某一個環節,產業鏈條太短、經營模式單一,導致利潤來源過于集中,一旦遭遇變故,它們只能虧損,嚴重的則只能破產或被兼并。
殘忍點說,如果排除外資的干擾,這次的“大豆危機”也不見得是完全的壞事——經過這輪打擊和整合后,油脂業的有序競爭程度必然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行業整體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也會有明顯的進步,產品品質也能有所改善。
嘉谷無法阻止外資的進入,能做的不過是保持民族資本在國內大豆產業占有一定的份額,保持對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避免國內的大豆產業完全被外資掌控,威脅國內的糧油安全。
不過……現在還不是入局的最佳時機。
“還要再等等,現在大部分油脂企業還沒到徹底絕望的處境,總得等到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才輪得到我們登場。”齊政的語氣很溫和,但吐出的話語卻是冷酷至極。
而王昱業并沒有覺得有何不妥,感情歸感情,生意就是生意!
既然都是“趁火打劫”,當然要在最便宜的時候下手;而且,“趁火打劫”也是要有技術含量的,最關鍵是要注意吃相——最好能做到雪中送炭,這樣“打劫”了對方沒準還能收獲一波感激呢?
……
兩個“陰嗖嗖”的狐貍在窺探“打劫”的時機,而不甘被美方欺壓的各方勢力已經行動起來了。
媒體的報道引起了國家的關注。
面對洶涌發酵的輿論,相關部門也不敢干看著。
一些被解決大豆危機問題的辦法被提出來:由土畜進出口商會和國糧集團牽頭,建立聯合采購機制;其次,讓大豆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大豆種植基地和供貨渠道,同時發揮行業的作用,加強指導和協調……巴拉巴拉的。
呃,這些辦法看上去是“很美”。
但對真正的業內人士來說,這莫不是用來搞笑的吧?
“建立聯合采購機制”聽起來很有力量,但其實不知所云——難道先前赴美采購不是包括國糧集團在內的十多家企業聯合采購的嗎?還要怎樣的機制?
“讓大豆企業走出去”就更搞笑了,如果有實力走出去還能在自己國家里吃這么大虧嗎?即使是作為未來的一種方向提出來,也是緩不濟急——現在很多企業都要被吊死了,難不成是要讓“尸~體”走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