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秸稈一般質地疏松,不論何種運輸工具都是得不償失。最尷尬的就是,運輸費用甚至會在秸稈的本身價值之上。
不過陳建章是有備而來的,當然不會被這個問題問倒:“歐美發達國家收獲后的秸稈處理基本上是采用機械化打捆的方式處理。在我國,除了一些大的國營農場,對大多數農村來說,這種方法是無法實現的。”
“但可以參照這個思路,將秸稈就地加工,固化成型為可以實現長途運輸的秸稈顆粒,以解決運輸的瓶頸問題。”
“這就要求最好有小型便捷的加工設備,集切碎、調質、固化成型為一體,方便農民操作加工。但據我了解,這樣的設備是能滿足的。”
“最后就是運營模式了,可以由公司向農民租賃設備;或者在當地設廠,就地加工;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解決方法,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齊政一手托腮,興致勃勃的看著陳建章“舌戰群儒”。
應該說,在座的都是精英,看問題的角度十分全面。
齊政承認他們的質疑都是很有道理的。
現在,人們對生物質能產業的看法是“前途是光明的”;再過十年,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春天已經來臨”;又十年后,生物質能產業依然是“潛力無限的新興產業”。
總的來說就是,永遠在路上,前途在遠方。
雖然全世界各大國都不惜重金和人力,投入到新能源的研發中;逐利的資本,也如鯊魚嗜血般聞風而動,爭取把握住這場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
但新能源的賺錢機會大多數是倚靠財政金融對行業的支持和補貼,真正能把產業做起來的,一個都沒有。
事實上,如果不是實驗室有了突破,再加上齊政對靈陣在微生物的應用上有一定的信心,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否了陳建章的建議。
能源行業關乎國運,更關乎人類。
一個產業的成熟,尤其是新能源產業的成熟,很多時候,需要面對的,甚至都不是技術上的問題。
但如果連企業連看到技術突破的可能性都沒有的話,再說什么“用愛發電”,那就是搞笑了——生存永遠是第一要務。
現在嘛,齊政有些贊同陳建章的一個觀點——“我們已經有了領先優勢,那就值得投入尋求更大的突破了。”對于齊政來說,科學研究除了用錢堆出來,還可以用靈陣堆出來。
綜合眾人的意見,齊政最終做出決定:“還是試點先行。我們在東北還是以海侖市地區進行初步的營運試驗,結合大豆生產基地和生豬養殖基地,以觀后效。”
這是最穩妥的決定,即使是最不看好生物質能產業的王昱業都能接受——這樣虧也虧不了多少。
至于陳建章,面對著齊政加大研究投入的承諾,也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決定。
討論完這個話題,齊政就問道:“那么,對于嘉谷即將參加的農博會,大家有什么看法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