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則完全不同。
以我國豬肉生產市場為例,目前我國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豬肉主產區。全國各地基本呈現豬肉自給自足的態勢,因而導致我國豬肉產品大范圍流通少,運輸距離短,冷鏈物流需求實際不及預期。
我國果蔬的生產格局同樣類似。
由于生鮮食品產地的專業化分工不明顯,各區域生鮮食品的流通格局主要呈現自給自足的態勢。這種模式使得大部分生鮮食品在區域內流通,運輸距離短,運輸時間短。
以城市周邊地區食品供應城市的模式下,大部分生鮮食品可以在一天內實現流轉甚至被消費掉,在這種情況下,商家更傾向于選擇接受常溫物流造成的少量損失,而不是投入大量資本購買冷鏈物流設備。
標準化包裝就更好理解了——如果東家的農產品用泡沫箱包裝,西家的用不同規格的紙箱框籃等包裝,對于冷鏈物流企業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噩夢。
也只有嘉谷這樣的農企,既有自己的生產基地進行專業化生產,又有食材配送的業務需求,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有錢,才能在如今這個年代,建立出這套初具規模的冷鏈物流網絡體系。
但即使如此,單憑食材配送業務,嘉谷目前的冷鏈物流網絡體系服務能力實際上是過剩的,如果不想開放給第三方,那就要壯大自己陣營的生鮮業務了,這也是齊政想要將永惠超市納入嘉谷體系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點就不會告訴張宣淞和潘華兩人了。
……
張宣淞和潘華自然是不知道背后的小心思,而隨著參觀的繼續,兩人的驚嘆不斷加深。
“整個冷庫的系統閥門、制冷設備、冷庫保溫都是國內一流水平。”站在制冷機房的控制室里,冷庫負責人非常自豪地向張宣淞和潘華介紹。“你們看這里有幾千個開關,但通過我們的電腦系統,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控制和管理,這里可以說是全省最先進的冷庫,不是之一。”
雖然對冷庫的先進性暗贊,但作為冷庫建設的終極目標,“效率”和“成本”仍然是張宣淞考慮的第一重點:“這個冷庫內的生鮮耗損率大概是多少,運營成本高不高?”
冷庫負責人聽到這個問題,神情甚至有些狂熱:“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冷庫內的生鮮損耗率不到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至于運營成本,別看這個是大型冷庫,實際上耗能也就比小型冷庫高一點……”
“怎么可能?”張宣淞和潘華勉強保持淡定的神色土崩瓦解。
你這也太浮夸了吧,我知道你這冷庫先進是先進,但這損耗率和運營成本,都不是先進可以解釋了。
兩人不禁回頭瞅著齊政,卻見齊政保持微笑,但毫無反駁的意向。
張宣淞和潘華對視一眼,齊政沒反應,嘉谷也沒必要在這方面上騙他們,或者說,沒必要用這么浮夸的理由騙他們。
也就是說,雖然難以置信,但也許,大概,可能是真的?
太妖孽了吧?
對于生鮮來說,少損耗一個點,就意味著利潤會厚一層。
“……你們怎么做到的?”張宣淞艱難地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