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民種植玉米的畝收入是大豆的3倍以上,明年必然有更多的人傾向于選擇種植玉米。”
盡管因為旱田輪作的需要,黑省大豆的播種面積一直位居全國之首。但這樣的破碎化種植,齊政即使有靈陣助力,也無從下手;而沒有規模化,成本自然降不下來。
這不是嘉谷加大扶持就能改變的現狀,畢竟,國家也傾向于犧牲大豆,保證主糧——尤其是玉米的產量。
中國東北玉米帶從黑省南部起始,包括吉省全部、蒙省東部地區,延伸到遼省北部的區域,與同緯度的美國玉米帶、烏克蘭玉米帶并稱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
依賴于這個地域的肥沃黑土地,玉米的平均產量都在畝產產1300斤以上,個別水土豐厚的地域,不依賴人工灌溉也能達到畝產2000斤的水平——對比起大豆兩三百斤的畝產,吊打都不足以形容兩者的差距。
從氣候條件說,東北玉米帶大部分地區的無霜期大約在140天左右,正好和玉米的自然成熟期相吻合。
這些最優質的土地、最適宜的氣候,種出的玉米才能保證產量最高和質量最好。
這么多年以來,東北核心產區出產的玉米都是一等糧和二等糧,從來沒有過三等,膠質率高。如果換了一種作物,既不能保證產量,也不能保證效益。
最主要的支撐還是產量,只有產量才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底”。也只有有了這個“底”,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一個大國才不會“心慌”。
齊政的手指無意識地輕敲桌面。
稍作思索后,他抬起頭說道:“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集團對大豆的需求將有增無減,而國內的大豆種植面積,連我們集團的需求都很難滿足,更別說國家了。”
“對國產大豆的扶持還是要保持,合作種植基地的規模也要繼續擴大,但我們也要考慮到海外‘覓食’了,而且還要盡快。畢竟,國內的土地開發早點晚點都是盆里的菜,但海外的土地爭奪,可是越來越激烈了……”
王昱業大笑:“看來我們是想到一塊去了!”
齊政也笑了起來。
其實這是必然的結果。國內有限的耕地要力保糧食生產,嘉谷的小胳膊拗不過國家戰略的大腿,大豆只能依靠進口滿足國內需求。
但對于嘉谷而言,雖然都是進口,自己能控制的進口和被他人掌控的進口,完全是兩碼事——誰讓嘉谷曾經一把得罪了掌控大豆產業鏈的國際四大糧商呢?
在全球的糧食供應版圖上,如美國、巴西等國是糧食生產的“舊世界”。
而從大豆的種植加工生產運輸整個產業鏈來講,美國和巴西基本上是不可替代的——嘉谷今年進口的700多萬噸大豆,都是來自這兩個國家。
能向中國提供大量糧食進口或者有巨大潛力的還是那么幾個國家: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烏克蘭。
從根本上講,我們國家的飼料糧,完全離不開美國和美國資本。在今后很長的時間里,也不可能有別的國家可以替代和分擔。
但對于嘉谷一個企業來說,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完全可作為糧食生產的“新世界”。
其中,烏克蘭擁有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黑色土地,相當于巴西和阿根廷兩個國家擁有黑土地的總和,一度被稱為“歐洲的糧倉”。
除了土地資源優勢,烏克蘭的農產品亦具有運費低、沒有轉基因等優勢。假如基礎設施能夠完善的話,烏克蘭的農業產量至少能再翻一番。
“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投資烏克蘭的態度還是觀望為主。在烏克蘭,土地不能買賣,各種法律規則也變動頻繁;另外,烏克蘭實在遠了點,又處于歐洲腹地,各方關注,鞭長莫及……”王昱業首先否定了烏克蘭。
齊政也贊同,將視線投向東北方向,“那么,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俄羅斯了。”
“準確來說,應該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王昱業說完,想起什么似的笑了起來,“張澤宏那小子去探路,估計是樂不思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