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立很是理解,善解人意地告辭離開。
……
離開后的胡志立坐在車里,想了想齊政的態度,露出穩操勝券的微笑。
齊政沒有在第一時間內拒絕,就說明他動心了,進一步說明嘉谷對豬肉行情的看好程度高于高盛。
但只要嘉谷肯對賭,就達到了高盛的目標。
當然,高盛不是慈善家,跟嘉谷的對賭計劃是經過投資部精心的分析設計,只要嘉谷入坑了,大概率能得到嘉谷養豬場的股權。
不過,就算嘉谷農牧三年內保持100%的復合年增長率,贏得對賭的勝利,高盛也談不上太大的損失。
哪怕是保持150%的復合年增長率,高盛也不過是將2億美元白白給嘉谷用五年而已,對于家大業大的高盛來說,五年的利息根本不放在眼里。
高盛的可怕,不在于它的強勢,而是它能夠容忍與寬容短期交易的損失,但它的宗旨是長遠的貪婪。
只要嘉谷嘗到了融資的甜頭,后面高盛的機會就來了——總比現在嘉谷集團抱成一團,不接受任何投資要來得好。
沒有人能一直是贏家。更何況,嘉谷集團旗下的那些優良資產,在高盛看來,遲早都要謀求上市的。
充當中國公司IPO的承銷商并從中收獲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動的交易。而嘉谷集團無論是海外上市還是海外并購,都是高盛最喜歡的客戶。
當然,那是長遠的考慮了,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提高高盛對中國生豬產業鏈的影響力。
老實講,高盛對中國的養豬業看好是不假。但在中國,單獨的養殖風險很大,養殖業不是越大越好,而必須根據地區的情況采用適度規模的養殖方式。投資人要進入此行業,需要有相關的產業鏈作為依托。
高盛在有了雙匯和雨潤的肉類加工企業以及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后,向上游收購養殖廠已無后顧之憂。
加上對原材料期貨市場一定的把控力度,產業鏈的依托可謂完整,所以他對嘉谷養豬場這樣產銷完善的上游企業,甚至是想全資收購——奈何齊政肯定不給他這個機會。
胡志立暗暗在腦中盤點著計劃的推進。
高盛目前對養豬業上游的滲透還是戰略投資,在企業上市或被并購后都可以套利退出。
另一方面,作為國際資本,控制養豬產業鏈,并不一定是在國內賺錢,還可以通過對產業鏈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在海外獲得相應的收益,如原材料的收益,或出口產品的收益等。
最直接的就是豬飼料。高盛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對大豆、玉米及豆粕的價格擁有不弱的影響力,同時對參股的生豬養殖企業施加影響力,可從中獲取相應的利潤。
“不管怎樣,資本總是會勝利的。”胡志立得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