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董啟軍清楚地知道,能有這樣的收益,是因為嘉谷農資、嘉谷糧油與合作社建立了長久的利益共享機制,合作社的生產能力得以發揮,訂單生產得以如期落實。
他不知道的是,嘉谷糧油也因此得到穩固的專屬糧食生產基地。
嘉谷糧油的調查顯示,市場對優質稻需求較大,且效益較高,發展潛力巨大。
但江右省以前的優質稻種植面積僅三四百萬畝左右,占比不到10%。同時,全省種植的優質稻品種達到幾十個,規模化水平欠缺,難于做到“優質優價”,帶農增收能力不強。
直到嘉谷農資攜“嘉秈1號”而來,開展大規模的合作。
雖然比不上“仙茗大米”的品質,但經過靈陣育種的“嘉秈1號”,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達到市場優質大米的標準。
“嘉秈1號”是秈米。
南方大米多是秈米,粘性比較低,透明度上也比較差。煮好以后一般是顆顆分離,吃下去的口感也不像是東北粳米一樣偏糯,而是比較脆的,所以一般而言都是南方大米的口感并不如東北的粳米。
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晝夜溫差小,水稻生長周期比較短。都說慢工出細活,其實放到植物生長上來也一樣。大部分農作物的營養積累都來自于時間,時間越長自然就更容易積累到更多的營養。營養一多,風味自然就上來了。
但“嘉秈1號”的品質優越,既照顧了南方人的口味,又彌補了秈米缺乏風味的缺點,口感出色,關鍵是價格也不算高,因此在南方市場銷售極旺。
嘉谷糧油推廣種植的“嘉秈1號”,目前主打南方市場——如果要推向北方市場,由于當地消費者偏愛粳米的口感,南方地區的秈米也較難占到優勢。
從去年開始,嘉谷糧油投入專項資金開展“嘉谷大米”品牌宣傳,以“好吃秈米在嘉谷”為主題,在南方主銷區掀起了“嘉谷大米”品牌宣傳的一波又一波熱潮,做到“報紙有字、廣播有聲、電視有影、路場有牌、網絡有名”。
如今,“嘉谷大米”已經成為南方的知名大米品牌,“嘉秈1號”也廣受消費者歡迎。
當然,除了大肆推廣的“嘉秈1號”,嘉谷糧油還在南方收購了不少其他品種的大米,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口味和價位需求。
高端是“仙茗大米”,中端是“嘉秈1號”,低端有普通大米,嘉谷糧油的大米產品線,覆蓋了整個市場。
從建立“仙茗大米”品牌之初,嘉谷就開展了打假行動。成立嘉谷糧油后,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投入了相當的精力進行打假,這也導致市面上根本看不到“嘉谷大米”的假冒偽劣產品,這無疑是“嘉谷大米”品牌崛起的又一良方。
今秋的大豐收后,包括仙茗大米在內,嘉谷糧油的稻谷收儲規模預計達到700萬噸,再加上450萬噸的稻谷年加工產能,嘉谷糧油事實上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大米生產企業了。
在啟動主糧戰略的第二個年頭,集團專注于發展三大主糧里的大米產業,終于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