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面色一凝,說道:“雖然伊力可能是今年各**企中虧損最嚴重的乳企,但是伊力應對市場的速度最快,復蘇的速度也必然領先行業。”
“怎么說?”
對于老東家,楊業的消息渠道明顯更為靈活,因此對伊力的舉措一清二楚。
“舉個例子。集中全力強化品質檢測,是乳業在三聚氰胺事件集中爆發后的第一反應。但伊力的反應更快速、更全面。據說事件發生的一周后,進駐伊力所屬各奶源收購站和加工工廠的檢測監管人員就接近1萬人,全程監督擠奶和灌裝環節。”
“同時,伊力還投入了1億元采購專項檢測設備。你知道的,這段時間內,由于國內的需求量大,檢測設備一度脫銷。但伊力號召了集團所有人員,多方打聽最新的設備來源。”
“我聽說,當得知一批檢測設備即將即將抵達海關,他們就立刻派人聯系設備廠家,愣是不等卸貨就直接從海關‘搶走’了設備。”
齊政不由咋舌,想不到這幾年一身“大公司病”的伊力,在危機來臨時也能這么雷厲風行。
他是知道嘉谷乳業開了個好頭,在自己的企業內構筑了一堵質量控制的“防火墻”。事件爆發后,其他乳企有樣學樣:伊力搞了個“放心奶工程”,猛牛推出了“牛奶安全工程”,光明給奶牛發放“身份證”,并將自己的牧場命名為“安心牧場”……
楊業繼續說道:“乳業的復蘇之路是一場乳企的賽跑。我之所以認為伊力能取得領先,是因為伊力擁有最完整豐富的產品線,并完成了產品結構的戰略升級,形成了液態奶、酸奶、冷飲、奶粉等多個品類共存、中高檔分層消費并舉的產品結構,擁有業內最完善的抗風險能力。”
相比之下,嘉谷乳業在品類上就不夠看了。
而且,受限于產能,嘉谷乳業優先生產奶粉后,在液態奶等市場上無疑是給了伊力等喘息之機。
當然,楊業對這一點倒不是很擔憂。畢竟,嘉谷乳業的品牌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只要產能跟上來,他有信心在液態奶上趕上甚至力壓伊力。
“所以,最大的桎梏還是產能,我們需要更多的牧場,更多的奶牛。”楊業熱切地看著齊政說道。
他對于伊力最大的忌憚就在于此了。
不同于嘉谷乳業需要一手一腳建設“萬頭牧場”,伊力在奶源基地建設方面得天獨厚,掌控著全國三大黃金天然牧場——呼倫貝爾、天山草原和杜爾伯特。
在這次賽跑中,奶源是比產品結構更為重要的一環,不僅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品質,更決定了企業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至于猛牛?奶源同樣也是它的桎梏。
齊政點點頭,伊力畢竟家大業大,即使今年遭受重大挫折,嘉谷乳業想要全面超越它還需要更多的耐心。
“那就擴充牧場吧,反正,論如今受到的扶持,嘉谷乳業誰也不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