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的“搗亂”確實讓治沙團隊增添了不少麻煩,但親眼看著一個不毛之地,被改造為生機勃勃的綠洲,日后甚至能真正成為騰格里沙漠里瀕危珍稀動物繁殖生息的樂園,治沙團隊就特有成就感。
生態的改善,珍稀動物的造訪,也被國家勘察專家團看在眼里。
專家團里的生物學家就建議齊政,不管圍繞水環境怎樣整治開發,都希望嘉谷能在此保留建設一個候鳥保護區和動物樂園,以此保證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齊政欣然應下,這本來就在嘉谷的計劃范圍內,遵循開發與保護共行的原則。
相對于不請自來的野生動物們,齊政更關心留在此處的專家團們對嘉谷沙漠開發項目以及大型水庫修建項目的評估。
他還是找最熟悉的袁院士打探消息。
袁院士笑了:“對沙漠開發前期的評估還不錯。你們所種的植株生長情況良好,多樣性指數具有了增長的趨勢,種植區正在形成穩定群落;地表粗糙度增加,風速降低,達到了防風固沙的目的。”
“而對于普遍關注的土壤含水量問題,監測數據顯示:沙漠生態恢復區內,土壤含水量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表現為增大的趨勢。至于各調查樣點淺層地下水位的變化,現在還沒有體現出來。”
“整體來看,嘉谷的生態恢復方式還算合理有效的!”
這點有眼可見。
拋開這些科學結果和數據,站在沙漠治理的土地上,最直觀的感受是這片曾經寸草不生的荒漠像是蓋上了綠色的毛毯,除了種植的沙生植物,草本植物也慢慢開始生根發芽,地面上出現了生機,越來越多的動物們重新回到了它們熟悉的土地之上。
“對氣候影響的評估呢?”齊政問道。
要知道,專家團內對修建水庫乃至沙漠開發的一大反對意見就是,西北地區蒸發量大,會加劇對氣候的不利影響。
袁院士微微皺眉:“其實,此前十幾年,西北大部分地區就出現了‘降水與徑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升、大風與沙塵暴日數減少、植被有所改善’等現象,有專家因此提出了西北地區氣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但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對西北地區的‘暖濕化’趨勢并不相信。不過,如今在周邊的小范圍內,大量監測數據表明,隨著地表水資源的增加,陸面蒸散發加強,導致水循環加快及降水增多——‘暖濕化’趨勢明顯。”
齊政暗自點頭,一旦通往貝加爾湖的地下河道被全面開發,西北地區相當于增加半條長江,“暖濕化”趨勢必將愈加明顯。可以說,這是人開掛、天幫忙的結果——靈陣增加水資源總量,全球氣候變暖。
袁院士說出了探討的重點:“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暖濕化能不能使西北地區變成江南?”
“目前的主流觀點是,暖濕化對整個西北地區而言是把雙刃劍,而從長期發展來看,風險會越來越高。降水增多固然有利于生態恢復,但其他各種不利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例如,干旱區河流洪水期提前,會改變河川水文情勢;或遭遇更多的暴雨災害……”
齊政聽得很認真。畢竟,引入大量水資源是一時爽,但能不能一直爽,齊政也不好說。整個西北的基本氣候狀態會不會發生多米諾骨牌般的變化,他更無法預料。
因此不妨聽聽專業人士是怎樣評估的,免得好心辦壞事。
“目前來看,即使如愿修建大型水庫,西北地區仍需要繼續大力節水、精細化用水,絕不能大手大腳用水。同時,要盡早謀劃長期水安全戰略,研究如果以后降水和徑流減少了怎么辦……”
節水?這很符合齊政的發展觀;長期水安全戰略?說的也沒錯,環境氣候被改變后,未來的事誰說得準呢?總歸是有備無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