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的根基比我們深很多!”這是王昱業在電話里給齊政的匯報。
競爭對手豐益國際在澳大利亞市場深耕多年,對當地糖業滲透頗深。一經報價就獲得了CSR集團董事會的支持,還差點獲得了董事會的排他性邀約。
相比之下,嘉谷雖然在國內與益海嘉里斗得不分上下,但在國際農業并購領域“資歷”極淺。
嘉谷國際第二次報價提升到17億澳元之后,豐益國際跟著也報價17億澳元。但很顯然,同樣的報價,嘉谷國際被CSR董事會拒絕了。
豐益國際的意思很明顯,嘉谷若想繼續并購,繼續提高報價唄。
“不能與豐益國際陷入無止境的燒錢游戲中!”王昱業皺眉道。
雖然論資金實力,豐益國際更為雄厚。但在單一項目上,嘉谷國際其實是無懼的,只要不是傻子,沒有誰會無休止地加價。
但問題是,即使是同樣的報價,CSR集團董事會也只會偏向于豐益國際,這點對于嘉谷國際來說太不利了。
直至王昱業率團隊深入了解澳大利亞的糖業以后,發現,嘉谷國際這個“新手”并非沒有實現逆轉的可能。
信心首先源于澳大利亞糖業特有的體系。
在澳大利亞,可以把糖業產業鏈粗略分為“種植—加工—出口貿易”三個環節。其中,種植環節的主體是糖農。在甘蔗種植區,糖農租政府土地種植甘蔗,有點類似于我國的“包產到戶”。
在加工環節,則由大大小小的糖廠來完成,但澳大利亞的特點在于,許多糖廠都有甘蔗種植者的股份,因此,糖廠的收益是由糖農憑股份多少與糖廠共同分享,且通常是糖農占2/3的收益。
這造成了一個現象,即許多糖廠的股權結構極為分散。例如,CSR糖業公司,就有一半股東是糖農。
于是王昱業馬上更改了并購策略,帶著團隊一戶一戶拜訪CSR糖業公司的“散戶股東”,介紹嘉谷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需求。
豐益國際的李立承很快得知了王昱業的新動向,不由得嗤笑:“新手就是新手,這么多的糖農,是他能一一打動的嗎?”
澳大利亞糖廠的這種股權結構,也令他都頗為頭疼。但國際糧商采取的做法都是“抓大放小”,主要做公司管理層的工作。如果收購成功,也計劃將甘蔗農控制的糖廠合并,成立一個大型的糖業巨頭。這樣,也符合國際糧商整合同類資源、做大規模的一貫思路。
更何況,豐益國際與CSR集團董事交情更好,更容易成事。
不過這倒是給了他一個啟示。
雖然嘉谷國際沒有國有成分,但是他們“嫩”啊,只要糖農們意識到這點,嘉谷國際做再多也是無用功。
很快,當地媒體就出現了對嘉谷國際的質疑聲:“試問,這樣一家沒有什么任何國際糖業并購經驗的企業,甚至沒有糖業經營業務的企業,收購CSR糖業是用來練手的嗎?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將我們最大的糖業公司經營得一塌糊涂,從而弄丟了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