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豐益國際則適時發布聲明稱:“在其主要的市場國家中,比如亞洲的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其食糖的消費量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且需求量巨大。因此,豐益國際希望運用此前在其他農業領域的成功整合經驗,并利用自己在亞洲多國建立起的強大的市場網絡渠道,建立起強大的糖類業務……”
……
如果王昱業知道李立承的嗤笑,肯定毫不客氣地反諷:爾等生活在彈丸之地的屁民,豈見識過“深入群眾、發動群眾”的威力?
也是在接觸當地糖農之后他才發現,嘉谷國際的經驗不足,有時候不但不是劣勢,還是某種程度上的優勢。
國際糧商自己的產業結構和布局是比較完善,但他們也因此具備整合以后拋開當地企業自己單干的能力,這一點是當地人最擔心的。
“我們嘉谷國際在澳大利亞的根基不深,根本不用擔心形成多年的利益結構被我們改變。”王昱業很耐心地去做安撫工作。
王昱業表示,嘉谷國際尊重當地方方面面的利益結構,包括政府的利益,行業的利益,社區的利益……
譬如,澳大利亞的甘蔗種植者往往聚居一處,代代相襲、子承父業,且不受工業文明之誘惑,并不羨慕外出去打工。正因此,他們非常看重自身利益的保護。
另一方面,由于當地甘蔗種植者老齡化嚴重,當地州政府也希望更年輕的一代繼承父輩的技藝與傳統,但新生代種植者缺少設備投資,面臨著無地可種的困境。
王昱業當即表示愿意資助,并會在收購要約中提出了擴大甘蔗種植面積,支持吸引年輕一代投身甘蔗種植的主張,受到了社區和糖農的歡迎。
也幸好是認真細致的溝通工作,否則,王昱業都不知道,很多當地人剛開始是覺得中國都不是說英語的國家,怎么和他們做生意?
文化認同什么的,他玩得最溜了。
為了贏得更多股東的支持,在王昱業的策劃下,嘉谷國際澳糖收購團隊的工作人員對他們展開了“柔性攻勢”。
舉辦股東吹風會、冷餐會和家庭面訪等形式,向股東們宣傳嘉谷國際的主張,增進相互間的了解。為了拉近與糖農股東們的情感距離,團隊工作人員也入鄉隨俗,學會了如何看懂橄欖球賽,能夠分辨英式橄欖球和聯盟式橄欖球的規則差異,在酒吧和糖農股東們一起喝酒狂歡……
“柔性攻勢”卓有成效。后面當媒體繼續抨擊嘉谷國際的時候,一些糖農甚至會站出來說:“為什么不能與中國人合作?”
更明顯的體現是在第三次報價后,嘉谷國際報價17.5億澳元,同時承諾建立嘉谷國際、獨立董事、蔗農三方的平衡董事會結構;保持CSR糖業管理架構的穩定和經營自主權,公司將繼續由現有的管理團隊管理等。
這次,輪到糖農股東投票否決了豐益國際同樣是17.5億澳元的要約報價。
李立承一口氣差點喘不上來。
王昱業呵呵直笑,“農民路線”可是經過偉人實踐的偉大戰略,敢不把他們當回事?分分鐘就不把你當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