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嘉谷成立以來首次出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引起了管理層的極大重視。
“我們在江右省雙木縣合作推廣種植的十萬畝‘嘉秈1號’水稻,目前檢測出鎘含量超標,污染原因未明……”在會議上,王昱業首先通報了“大米重金屬污染事件”。
眾人都知道鎘大米的危害。
鎘在人體內富集后,會引起慢性中毒,使骨骼的代謝受阻,造成骨質疏松、萎縮、變形等一系列癥狀,進而導致骨軟化癥,周身疼痛,被稱為“痛痛病”。
而這還只是其中較嚴重的一個危害。
公關部負責人張澤宏首先皺眉道:“我們的水稻種植基地明明沒有靠近礦山,周邊也沒有什么重金屬企業,怎么會檢測到鎘超標了呢?”
嘉谷實驗室大佬陳建章解釋道:“鎘污染大部分來自開礦,但不一定需要直接靠近礦山和工業區。比如工廠排放的廢氣中含有鎘,即使距離遠,也可能會通過大氣沉降落到農田中。此外,一些肥料中也含有重金屬鎘……”
“事實上,我們實驗室一直保持全國性的土壤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尤其突出。”
“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換言之,我國受污染土壤約占全部采樣土壤的1/6。而鎘、汞、砷三類重金屬的污染,在長江以南地帶較為嚴重,江右省概莫能外。”
嘉谷高層都知道,實驗室大手筆的土壤抽樣調查是逼不得已。畢竟,隨著嘉谷農業版圖的擴大,尤其是主戰場在長江以南,土壤污染危害事件頻發,一不留神極易將自己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礦山的大量開采、化石能源的全面應用、金屬冶煉工業的極速發展,而環保措施并沒有同步控制有害重金屬向環境的排放,導致數十年間重金屬大量進入土壤中……
為了避免“毒地開發”,嘉谷在土壤檢測方面投入巨大,但現在看來,終究還是無法逃避傷害。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正是因為有了完備的土壤檢測體系,這次的“鎘大米污染”才在水稻收獲之前,就被檢測出來了。
齊政揉揉額頭,苦笑道:“以前我們的種植規模小,可以選擇避難而過;但如今,隨著我們的種植基地遍布全國,迎難而上已經不可避免了。”
大米的安全性與其生態環境高度相關。
以前嘉谷種植基地大多選擇環境優美的地區。一方面,這些地區重金屬源較少,另一方面有機肥在肥料施用中的比例相對較高,有機肥的安全性也較高,土壤也不易板結等等。
嘉谷也保持著綠色種植模式,雖然每年為了培肥外加的物質不少,但多是有機肥,土壤越來越肥沃,卻越來越安全。普查數據顯示,嘉谷種植基地內土壤的鎘含量很低,平均含量僅僅0.053毫克/千克。
然而鐵一樣的事實證明,只要還在同一塊土地上,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我們應該慶幸,是我們自己提前發現了鎘大米的存在,起碼掌握了主動權,而不是等到上市后被其他人檢測出來……”王昱業倒是保持著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