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特喵的簡直就是一部‘污染活字典’!”
在湘省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區,齊政略一感應,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是湘江流域的一個老工業區以及周邊的農田,沿湘江東岸呈狹長分布,八十年代被國家確定為優先發展的14個精細化工基地之一。今天看來,這一曾經的發展優勢正成為湘省環境治理的桎梏。
廢水、廢氣、廢渣特別是重金屬污染離子,不僅多次引發湘江重金屬污染事件,也帶來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
齊政都不用等鉆探點的檢測結果出來,放出神識,土壤中的重金屬種類之多,一目了然。
鎘自不用多說;鉻——會造成四肢麻木,精神異常;鉛——重金屬污染中毒性較大的一種,會直接傷害人的腦細胞;釩——傷人的心、肺,導致膽固醇代謝異常;鋅——過量時會得鋅熱病……
很好,不愧是試點,夠典型!
先行試點項目對接人岳建平訕訕而笑。
說實話,這樣的“毒地”在湘省還真的不是個例。
當引以為傲的“魚米之鄉”被罩上一層污染陰影,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這是岳建平的心聲,也是湘省不得不作出的抉擇。
“毒素”在土里,根子在地上。
針對造成的污染,省里已經開出了“關停、退出”的藥方。但斬斷污染源,只是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邁出的第一步。
“怎么樣?嘉谷有把握吧?”岳建平試探問道。
嘉谷承接了試點近五千畝重度重金屬污染土地的治理項目,項目實施先期資金2.5億元——平均每畝修復費用5萬元。
千萬不要覺得投入夸張——上世紀,島國曾采用客土法對被鎘污染的12000多畝農田進行修復,這項耗時33年的工程最終耗資3.4億美元,平均每畝修復費用近20萬元。哪怕如今技術進步了,但污染的程度也更加嚴重。
齊政撇撇嘴:“難不成我說沒有把握,就可以退出了?”
岳建平“呵呵”而笑,不接話。
齊政也就隨口一說,隨即問道:“試點項目獲準同意啟動了嗎?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了。”
岳建平忙不迭地點頭:“已經得到批復了,資金也已經撥付到位,嘉谷可以啟動治理了。”
岳建平這些天一直沒閑著,他馬不停蹄地在治理項目點和政府之間督察、奔波。
試點包括受污染農田的治理,不僅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眾多,需要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配合和有效銜接。
在開展項目前,領導小組組織了多學科的研究人員,包括環境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專家,對該地區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對當地農民對污染的認識、數十年來農戶土地利用變化等事宜,事先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這個治理可以說是謀定而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