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除了仙茗大米和嘉秈大米是嘉谷培育的新品種,其他三種都是其他品種改良而成——黃金葵大米以“黃金晴”作為樣本,絲苗米以增城絲苗米作為樣本,稻花香大米就是五常稻花香品種。
都知道,大米口感與生長環境息息相關,換了一個環境就像是換了一個品種。
奈何有人滿身是掛!
在靈陣的潤澤下,黃金葵大米和絲苗米基本保留了樣本性狀,改良為能在其他地方推廣種植;稻花香大米比五常稻花香遜色,但又比一般粳米品種優質,適合在北方種植。
今年,幾個品種全面上市。喜歡顆粒分明的,喜歡粘一點的,喜歡有養生功能的……總有一款適合你。
而《舌尖上的大米》,堪稱嘉谷大米的大型廣告紀錄片——雖然其中沒有直接提到過嘉谷,但嘉谷的身影無處不在。
在齊政的建議下,《舌尖上的大米》免費贈與央視播放——當年NBA是怎么在中國推廣開來的?就是靠著免費的大招!
因為極高的制作水準,央視沒有拒絕。在記錄頻道試探性地播出后,引起了強烈反響。于是,央視將其重新安排到一套播放,然后……打破了收視紀錄。
在國內頻頻出現食品安全丑聞之際,這部紀錄片,因為展示了對傳統、勤勞和大自然的尊重,受到了難以想象的歡迎。
沒有枯燥無味、充滿說教的主題,沒有多少政治正確性的浮華,這是第一次有一部紀錄片的受歡迎程度超過電視劇。
引起的收視熱潮,也大為出乎了王昱業等嘉谷高層的意料。
之前他們還對齊政的計劃充滿懷疑——一部紀錄片,真的有人喜歡看嗎?投入這么大,能有多少宣傳效果?
如今這反響……嗯,只能說,老板就是老板!宣傳效果先不說,但隨便拍一部紀錄片,都能搶占收視排行榜首位,簡直是牛到不行。
對此,齊政笑而不語,我可是看了三季《舌尖》的男人……
正如最樸素的食物永遠源自勞動,最高級的情感往往克制,最動人的呈現,一定是走心。
拍攝團隊很好地貫徹了這個理念,拍出了順應四時的自然農法和背后的故事挖掘。汗水、艱辛、粗糙、泥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透過《舌尖上的大米》的鏡頭,都變得活生生起來,跟食物一同真真切切地擺在人們面前。
國人關于米飯的記憶,可能是與生俱來,對于香甜可口的米飯更顯得尤為“忠實”。
以大米為出發點、實則展示人物和大米的關系,《舌尖上的大米》算是做到了——那飽滿均勻、晶瑩剔透的大米,清新的稻香仿佛撲面而來;大米背后連接的真實人生和悲歡離合,感染著每一位觀眾……
收視爆紅之際,網上也引起了持續不斷的討論熱潮,更多的幕后故事被挖掘出來。
于是,讓各方目瞪口呆的是,這仿佛精美大片一樣的紀錄片,丫的居然是一個公司拍攝的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