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僅勾起了對美食的垂涎,還帶來流淚沖動的紀錄片,竟然是帶有廣告屬性,這無疑添加了其傳奇性。
溢出的影響力,無疑體現在被瘋狂搶購的嘉谷大米上。
……
一部紀錄片帶來的宣傳效應超乎了嘉谷所有人的想象。
毫不夸張地說,“嘉谷大米”這個品牌實現了蛻變。
在公司內部,王昱業總結道:“過去,國內大米市場是散裝大米的天下,并沒有形成堪稱強勢的大米品牌,市面上多是‘東北大米’、‘江南大米’這樣籠統的產地品牌,可謂是一團亂麻!”
“過去多年,行業一直是‘稻強米弱’,很多糧企沉浸在上游原料爭奪和下游價格競爭的雙重壓力下難以自拔,對品牌建設根本是無暇顧及。”
“稻強”指的是在原料端,糧食收購價格一直“易漲難跌”;“米弱”則是在產品端,大米加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競爭激烈進一步抑制了成品糧價格。
王昱業稱:“這是一個坎,很多企業栽在這個坎上。”
為何大米企業舍不得花錢做品牌?
還是那句話,大米屬于微利產品。其利潤常以分厘計算,且大米是沒有生命周期的恒定產品,要在當下高成本的媒介進行宣傳,大米企業望而卻步,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惡循環。
嘉谷算是跳出了這個惡循環,但品牌建設似乎未能“協同并進”。
在嘉谷戰略部做的一項“大米品牌”調查,消費者印象最深的大米品牌中,前兩位是五常、嘉谷。一個是地域品牌,一個是企業品牌,但所占比例未超過15%。
對此,嘉谷內部的認識是,嘉谷大米在品牌營銷上還有不少癥結:大米品質、特點的營銷不突出;宣傳缺乏科學依據;差異化方法單一……
本以為這個需要時間慢慢解決,但一部《舌尖上的大米》,摧枯拉朽般地解開了幾大癥結。
幾個大米品種的特點和品質,在紀錄片中對應著每一集的主題,被闡釋得清清楚楚。最關鍵是,這不是空洞的灌輸,而是潤物細無聲地刻入觀眾腦海里。
正如網友們所說,雖然沒有直接宣傳,但紀錄片中從選種、育秧、移植、生長期管理、儲藏、脫殼加工成精米,最后是做成米飯的這一條生產鏈條,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就是嘉谷的大米生產鏈條。
當觀眾沉浸在紀錄片帶來的感動中時,嘉谷大米的品牌也無聲無息地得到了認可。
在最新的“大米品牌”調查中,消費者印象最深的大米品牌已經是嘉谷大米,并且所占比例超過了35%。
面對著眾人紛紛投來的敬佩眼光,齊政微微一笑:“以前,諾大的國內大米市場沒有一個‘王’;從此刻起,吾將加冕為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