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就是在低洼處開挖池塘,養殖水產,土壤中的鹽分溶到水塘后,土壤的鹽堿度會明顯下降,從而可以種植水稻。
水產養殖的“肥水”造成一般土壤富營養化狀態;但對于貧瘠的鹽堿地,這種飽含有機質的水,恰恰是增肥土地的寶。
基本上,每開挖100畝的魚塘,就可恢復周邊耕地120畝——既能修復耕地,又能創造更大的效益,可謂是兩全其美。
當然,前提是鹽堿地水產養殖能成功。畢竟,這是“咸水”,相當于在陸地上養海產。
方琦賚團隊的研究,正是在鹽堿地上養殖南美白對蝦,這種蝦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國內市場很受歡迎。
但這種蝦卻是好吃不好養——養蝦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行業,國內工廠化養殖的南美白對蝦成活率不到三成。
在鹽堿地養殖南美白對蝦更是難上加難。這種蝦對水質的要求很苛刻,鹽堿地地質成分非常復雜,看似相似,但物質成分往往差異很大,這就要靠方琦賚團隊調水,讓池塘里的環境適合養蝦了。
讓方琦賚感到意外的是,在與嘉谷合作后,項目推進簡直是如有神助。
池塘挖好后,僅靠降雨就完成了耕地鹽分的淋洗;南美白對蝦蝦苗的成活率也超過了60%,讓整個團隊都充滿了信心。
齊政笑而不語——這邊離海也就三十多公里,“五斗**陣”調雨輕輕松松;至于養蝦,技術要靠方琦賚團隊,但保證活得更好就靠“三星聚靈陣”靈氣滌體。
——一如嘉谷的常規操作,技術團隊保證下限,而他齊某人開掛提高上限。
在嘉谷第一個“吃螃蟹”的鹽堿地養蝦-種稻示范點取得成功后,海星縣全面推廣“上農下漁”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
今年,海星縣被開發的鹽堿地近三十萬畝,包括十余萬畝水產養殖面積和十五萬畝水稻田。
嘉谷實驗室和方琦賚團隊攜手,結合雙方的經驗,還在池塘周邊選種了耐鹽堿的紫花苜蓿,在稻田里養鴨,形成一個循環生態圈:鹽堿水水產養殖―養殖水澆灌入田―牧草固土并生成牲畜飼料―畜糞為稻田提供營養……
嘉谷免費為海星縣合作戶提供蝦苗和黃金葵大米稻種,通過在本地建立種養基地、水稻加工基地等途徑,帶動地處退海之地、土地鹽堿化嚴重的海星縣真正變為了“魚米之鄉”。
當地產出的黃金葵大米,自帶弱堿性,外形圓潤,晶瑩微透,煮熟后米香濃郁,軟筋香甜;經過《舌尖上的大米》宣揚,可謂是“一舉成名天下知”,連帶著養殖的白對蝦都出名了。
方琦賚帶著齊政漫步在池塘和稻田之間,介紹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驚人變化。
片片稻田在陽光照射下泛著點點金光,陣陣秋風里,沉甸甸的稻穗涌動起金色的稻浪,傳遞著美妙的旋律。稻田中到處涌動著收獲的身影,每張面孔都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豐收喜悅。
方琦賚感慨道:“不得不承認,與嘉谷合作,不僅為國內的鹽堿地建立了一個漁農綜合利用的大范圍試點,也真正為本地農民帶來了致富之路。”
齊政笑了笑:“我們嘉谷奮斗的目標,不就是為了讓努力肯干的勞動者,感到有奔頭、能致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