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縣鹽杉縣,新上任的縣高官趙耕毫不懷疑嘉谷能讓勞動者憑借著自身的勤勞走向富裕。
——看看嘉谷在海星縣的成績單即可。
成立了海星縣漁農專業合作社;
實施“旱改水”項目,將三十萬畝鹽堿地變成了豐產的水稻田和漁業水域;
修繕幾百公里水泥道路;
建設稻谷加工區,引進各類先進的水稻種植收割設備;
全縣務農人口人均收入由兩千元,暴增至現在的人均過萬元;
幫助數萬貧困人口脫貧,海星縣將退出省級貧困縣序列;
……
這簡直讓同處一地,資源稟賦相同,甚至交通條件更好的鹽杉縣羨慕妒忌恨——這本來應該是我們的!
如果趙耕不是本縣高官,他只想說一聲,活該!
送上門來的機會都抓不住,現在后悔毛線啊?
但無奈的是,自己既然肩負了帶領本縣發展的重任,就不得不收拾這個爛攤子。畢竟,想要快速發展,眼前最好的選擇無疑是與嘉谷合作。
想起本縣與嘉谷的“恩怨”,他又是一陣頭大。
待得到了嘉谷大老板齊政在鄰縣的消息后,趙耕大喜,連忙托關系想要拜訪齊政。
雖然他對齊政的態度惴惴不安,但想要修復關系,哪怕是唾面自干,他也認了。
……
“鄰省高官想要拜訪我?”齊政接到方琦賚轉達的請求,一臉意外。
方琦賚是知道前因后果的,自然也理解齊政的意外:“趙高官是今年新上任的,他大概是有些想法吧。”
齊政若有所思。
嘉谷與鹽杉縣的“恩怨”,他是印象頗深的。因為,那是嘉谷第一次碰上“不肯脫貧”的奇葩事。
鹽杉縣和海星縣毗鄰而居,境內都有大片的鹽堿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不長草來不長糧”,算是難兄難弟,這些年來一直戴著貧困縣的帽子脫不下去。
相對來說,鹽杉縣處于交通要道,交通條件要比海星縣好——當初嘉谷選擇黃金葵大米種植基地時,其實第一個選擇就是鹽杉縣。
但嘉谷得到的反饋實在是……一言難盡。
鹽杉縣老百姓都不相信在鹽堿地里能種出水稻,大家覺得這是在開玩笑。
這也就算了。但面對養蝦的宣傳,農戶居然反問“蝦死了怎么辦?要是死了你賠嗎?”……問得嘉谷員工啞口無言。
有的農戶倒是愿意種植水稻或養蝦,卻向嘉谷要飼料,要肥料,要工錢……他們覺得,搞種養是政府的要求,抱著一種“你讓我發展產業,你得給我兜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