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輕笑:“其實吧,以大型商超為主的渠道商,既有著足夠大的用戶需求,也有著足夠強的資金實力,不是不可以直接躍過層層批發市場,直接和產地聯系。”
“但無論是自建種植基地,雇傭農民種植;還是提前下訂單,農民按需生產;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前者太繁瑣,后者則要承擔質量、采購過多等風險……”
——它們終究是零售商,組織農業生產對它們的挑戰太大了。
所以,哪怕是沃爾瑪這種有巨大消耗量的零售巨頭,也傾向于跟嘉谷合作。
就拿水果來說,嘉谷不但能保證質量,還會進行分級和包裝,不僅拉開了出售的價格檔次,也方便了采購商。
潘華像是想起了什么,轉頭問道:“我聽說家樂福也有意和與嘉谷在生鮮上開展合作?”
齊政撇撇嘴:“它是想,但我們還不見得樂意呢……”
且不說家樂福之前與嘉谷在“進場費用”等一系列問題上齷齪不斷,雖然后面隨著嘉谷實力的增強,家樂福的態度有所緩和,在糧油等領域上主動展開了合作,但在生鮮上又是另一碼事。
“要想成為嘉谷供應鏈的采購商,也是有具體要求的。”齊政平靜說道。
某種意義上,加入嘉谷農產品供應鏈的采購商,就是嘉谷的零售“同盟軍團”。
有些事可以自己來,但有些事就要靠盟友了。
如果將農業產業鏈拆分為三個環節:上游的種植,中游的流通,下游的分銷;嘉谷一向專注于前兩個環節,而第三個環節,更多是通過組建同盟形成“航母艦隊”作戰。
畢竟,誰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今這個時代,想要包打天下,呃,不是被累死,大概就是被圍毆打死……
不過,基于在前兩個環節上的強勢,嘉谷對盟友的要求可不低。
譬如在水果上,盟友首先要配合嘉谷打造水果品牌。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好的產品還需要讓消費者知道、了解,甚至是喜歡、喜愛;而這些均離不開對產品的品牌打造。
品質再好的水果,靜靜地躺在陳列區也很難獲得更多人的認可,這就要求銷售端一定要有輔助推廣銷售的內容配合。
專人售賣是非常必要的,對嘉谷的水果進行介紹和售賣服務,試吃也要運用起來;也要加入一些走心的宣傳文案,賦予產品個性和亮點,以此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
——坦白來說,這樣做雖然會導致銷售成本上升。但一來嘉谷在采購價上有優惠,二來,打造成品牌后水果也更能賣出高價,其實是雙贏。
至于不樂意的,那就不樂意唄!
誰還離不開誰呢?嘉谷還不見得愿意帶它們玩呢——譬如家樂福!
看出齊政絲毫不將家樂福放在眼里的態度,潘華不由得感慨萬分:自己抱的這根大腿啊,真粗!粗到有足夠的底氣拒絕家樂福這樣的零售巨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