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始于0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國內執行臨儲收購政策后,因為效益明顯且穩定,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去年,玉米種植面積就超過了小麥,成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
按理說,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也是第二大玉米消費國,巨大的消費需求差不多與產量相當——但玉米產能過剩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根本原因在于成本。
嘉谷作為玉米需求方,對于成本是很看重的。拿今年的進口玉米來說,美國進口玉米到港完稅價格比我國南方港口玉米成交價格低80元/噸,而這個成本差距還在拉大。
當然,玉米進口有配額限制的。每年玉米進口配額是720萬噸,看似相比于國內2億噸左右的玉米年消費量微不足道,但它的示范效應極壞。
好比在網購,同樣的產品,這家敞開供應,價格更高;而另一家價格便宜的多,卻經常斷貨……想來,多數人會去等一等那個便宜的。
一等,就完犢子了——于玉米而言,很多的玉米替代品就來了。
大麥、高粱,甚至是嘉谷壟斷的牧草進口,都可以算是玉米替代品。最關鍵是,這些替代品沒有配額保護,都是極低的關稅,價格相當便宜。
這種情況下,國產玉米消化不了那么多了,只能存起來了——但有進也要有出啊!
齊政得到的數據是,今年國內的玉米總供給量超過2億噸,但總需求量穩定在1.8億噸左右,年度庫存則超過了4000萬噸。
結合快速增長的玉米產量來看,高庫存的壓力不可謂不大——齊政知道,不出十年,國家玉米庫存量就突破2億噸,每年單單是儲存成本就高達500億元!
此時,國內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意識到,日漸高企的玉米庫存,就像大動脈的血栓一樣,阻礙了玉米上下游產業的鏈接,損害了上游的勤勞的農民、種子企業,割裂了中國玉米與下游飼料、工業加工的互動聯系。
——這成了農業政策頂層設計者的心病。
日后,有個“供給側結構改革”,首先在玉米產業動刀,就是基于這個原因。但在當下,創造新的需求是首先考慮到的。
像美國,是鼓勵生產玉米乙醇。但在糧食安全為大的國內,玉米乙醇很容易就與人、與畜牧業爭糧,造成糧食供應緊張,玉米乙醇生產是走不遠的。
而作為國家戰略儲備體系的一員,又有消耗玉米的大戶——嘉谷農牧,嘉谷自然而言就進入了“為國分憂”的隊伍。
“將過剩的玉米轉化為優質肉食,輔以生產生物質能源和有機肥,形成一個閉合的產業大聚落,別的不說,肯定比生產玉米乙醇更有前途。”
隨著嘉谷農牧養殖規模的飛速擴張,齊政是有底氣說這話的。
王昱業倒也不反駁,按照嘉谷農牧如今的發展勢頭,嘉谷體系的玉米需求量突破千萬噸只是時間問題,這對于消化國家庫存來說,肯定是極大的利好。
但他擔心的是:“這樣會不會造成國內豬肉的長期過剩?”
齊政一笑:“怕啥,這不是還有國際市場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