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帶動近30萬戶農民增收,輻射幫扶達50萬戶,截止2010年底累計分紅超過100億元……
出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馬教授都被嘉谷的大手筆分紅嚇了一跳!
作為國內著名的農村經濟研究專家,馬教授是國家大佬文老的智囊團成員之一,也是齊政的老熟人了。
“嘉谷此舉,是要為我們此行的調研增添說服力嗎?”馬教授經過首輪調研后,接受了齊政的小聚邀請,開玩笑道。
齊政微笑道:“不過是恰逢其時而已。”
馬教授說的調研,是由農業部牽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社科院聯合開展的調研活動,此活動是為了起草新的“土地流轉”政策而作的論證。
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新型城鄉一體化呼喚“新土改”。這是我國農業人口人均資源改善的過程,是我國農業從根本上實現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單位勞動力產出的根本途徑。
馬教授就是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的擁躉:“只有把農場規模擴大到具有農場經濟可持續性的底線之上,才有機會再來緩解農業中的一系列其他問題,否則任何農政措施實際上只會治標不治本。”
他瞥了齊政一眼,不無贊嘆道:“嘉谷可謂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齊政莞爾。
說到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范例,縱觀國內,永遠避不開嘉谷集團的水稻產業。
所以,“新土改”政策論證組將嘉谷集團作為一個重點調研對象,然后,就碰上了嘉谷農業合作社的大分紅活動!
嘉谷農業合作社經營范圍最大的,無疑是水稻種植了。單純從分紅就能看出來,嘉谷集團在水稻產業鏈中與其他糧企的差距,已經不是活得好與活得差的區別了,而是活得很好與瀕死的區別。
——全國在冊大米企業近9000個,生產大米1億多噸,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億元,但除嘉谷外,利潤還不足10億元,米企利潤“薄如刀片”。
馬教授不知道嘉谷在大米產業上的具體利潤,但盈利數字是其他大米企業利潤總和的數倍,是可以肯定的。
以國內水稻產量排名第二的北大荒為例,年加工稻谷能力為300萬噸,但大米銷量不到50萬噸,而且還在逐年下降——做大米很難,北大荒難,金龍魚和福臨門也很難。
唯一活得滋潤的,就是在水稻種植上實現大規模、集約化生產,水稻年產量超過1500萬噸的嘉谷集團。
國內的稻谷,由于國家收儲,并且敞開收購,導致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但是國內大米的價格漲不上來,消化不了稻谷上漲的幅度,“稻強米弱”的噩夢一直縈繞在包括北大荒在內的所有米業公司。
“我國大米的競爭力來自源頭,如何解決廣大種地農戶、合作社與加工企業的對接,確保原糧的育苗、插秧、田間管理、收割、倉儲方面的規范和規模化,才能最終提高大米加工企業的競爭力。”齊政相信調研組能看得出來。
果然,馬教授點頭道:“比如嘉谷的農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