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漁汛的地方才叫漁場,但現在上網一搜索,盡是“南海六大漁汛基本消失”、“渤海已經瀕臨‘死海’狀態:漁汛基本消失”等新聞,足以看出,至少從漁業資源的角度看,國內的近海已經開發殆盡了。
小關第一次聽說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時,他還抱著“為什么不發展遠洋漁業”的想法。畢竟,初入行的“新人”想法總是很美好,海洋多大呀,而且大部分都是公海。造更大的船,把大洋里的魚源源不斷地捕撈回國,還怕什么漁業資源枯竭?
然而現實證明了自己的無知。不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值得去捕撈的魚。事實上,全世界90%的漁獲來自水深200米以內的近海大陸架。浩瀚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央,因為營養物質缺乏,其實是“海洋沙漠”,只有金槍魚等少數高價值魚類值得人們消耗大量柴油去捕撈。
“所以說呀,靠大海、大洋是不行的,我們公司認為,我們漁業的根基在黃海、在東海……從漁業資源的角度看,多少個太平洋也抵不上我們一個東海。”
馬隊長認真道:“小子,你以為我們只是在投放人工礁體嗎?不,我們是在提升這片海域的承載力,讓它產出更多的蛋白質!”
……
一支黃海沿岸流系,沿著魯省半島南下。而在日昭市附近,分出一道支流轉向東流。
它攜帶著人類向大海排放的過量氮磷等營養鹽,在東流過程中,一些重金屬元素等污染元素逐漸沉淀,選擇性地進行“自凈”,直至在嘉谷2號漁場海域與黃海冷水團發生交匯。
“碧波清華陣(四階)觸發,主木水系,范圍:方圓一千公里。效果:清水,引流。能使泉水清凈,引流違行。”
暗涌而來的支流,營養鹽輸入量的增加,冷暖皆宜的環境,使得嘉谷投放的海藻等海洋生態系統基層生物開始爆發性生長,也將一些追逐著餌料的魚群帶到了嘉谷2號漁場——漁場一天比一天變得熱鬧。
但此時專注于首批投放的3萬尾三文魚生長情況的董教授團隊,還無暇關注漁場的大變化。
黃海冷水團理論上可以用來養殖三文魚,可要真正落地實施,尤其在遠海養殖上實踐經驗基本為零的情況下,團隊只能一步步自行摸索前進。
深海養殖裝備水平落后,給董教授團隊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譬如冷水團在海平面以下,需要將網箱根據水溫變化不斷調整遠海深度才行;在可依據水溫自動控制漁場升降的全潛式深海網箱研發成功之前,只能靠粗糙的人工調整。
“我對于‘硬件’研發倒有足夠的信心,自主研發出成套的深遠海養殖裝備是遲早的事。但在‘軟件’上,嬌氣的三文魚,能不能適應黃海冷水團的養殖環境,就不可控了……”董教授在第一批三文魚投入網箱之后,如是對閑下來的齊政說道。
齊政心里呵呵——嘖,熟悉的操作。科研人員就是這樣,在拉經費之前,表現那叫一個胸有成足啊……一旦經費落實后,就張口閉口談風險,“打預防針”了。
不過他倒是能夠理解。事實上,迄今為止,不少業內人士始終對黃海冷水團能否成功養殖三文魚持保留意見——在溫帶海域養殖三文魚?在全球范圍內都沒有成功的先例,我們憑什么能取得突破?
所以齊政淡定道:“我理解,作為第一波測試嘛,波折在所難免。”
“咳,我的意思是,只要第一批三文魚的死亡率保持在50%以下,就已經是完美了。”董教授輕咳一聲,補充道。
事實上,他是做好了“全軍覆沒”的心里準備的。但是,這么向“金主”匯報,未免太不給面子了,所以還是盡量往好里評估。這還是在排除了天災等重大干擾的前期下。
并沒有感覺到欣慰的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