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解到王航的工作強度后,塞爾西一個勁地慶幸:“上帝保佑,幸好納斯你沒有猝死……”然后強烈要求王航壓縮工作時間。
這時候,就體現出中美文化的差異了,或者說,對于勞動權益的高度關注,才是中美員工之間真正的差異。
在美國,打點上下班是最基本的要求。當然,糧食貿易這一行又不太一樣,譬如在糧食豐收的季節,所有人員都會陷入一片忙碌,自然也無法做到準點上下班了。不過這是行業特性,倒也沒有什么不能接受的。而且工作的時間長,忙碌過后休息的時間也長。
但如果不是在忙碌的季節,特別是在天氣如此難熬的情況下,哪怕保持王航一半的強度工作……
塞爾西捫心自問,年輕時期的自己,能做得到嗎?
答案:我做不到!
這種天氣下,不要求延長休息時間都算敬業了,還自動加班加點?真當自己是牲口嗎?
再看看嘉谷國際化團隊中,其他人雖然沒有王航這般瘋狂,但同樣是沉迷工作無法自拔,塞爾西就用極為復雜的語氣問王航:“中國人,都是這么工作的嗎?”
雖然這符合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人的一個印象——天性勤勞。
中國“世界制造工廠”的名號不是白來的。制造業是最能體現工人“勤奮與否”的產業,追求更高效率、更統一質量、更低成本的制造業,最適合的管理方式就是軍事化,把人異化成工業流水線上的機器,像一個月休息兩次、幾年回家一次、強迫性加班、集體化生活……簡直是信手拈來。
但嘉谷這幫“牲口”的勤奮程度,未免太嚇人了。塞爾西其實更想問的,就是嘉谷的員工,都是這么工作的嗎?
如果是的話,塞爾西都考慮要不要辭職了。給再多的錢,他也受不了這種工作強度啊。
王航倒是笑了。
哪有這么可怕?
首先,中國人也并非天性勤勞的。
剛剛改革開放時,一些應邀來華的國外專家對中國國營企業工人的最大印象,就是懶惰,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要三個人干;不管任務有多急,午睡時間雷打不動……
只不過,經過三十多年來的改造,中國的所有產業都幾乎是被制造業“改造”了——飯店的服務員要做廣播操,白領要參加拓展洗腦,互聯網公司還有首席價值官……無論是華為比亞迪,還是BAT,所有企業都是按制造業進行管理,核心都是“更高的效率、更統一的質量、更低的成本”。
另一方面,現在的中國年輕人,特別是從90后進入職場開始,也跟美國年輕人一樣,對這套管理模式嗤之以鼻了。他們簡單地追求“996”,做不到的企業就是資本家的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