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谷尊重員工的個性,也從不強求員工加班加點。但是,嘉谷的制度是公平的,愿意付出更多的員工,自然也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王航解釋道。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肯往死里干,錢會有的,向上的機會也會有的——事實上,能做到這一步的嘉谷,已經是“最佳雇主”了。
在嘉谷中,他從來就不是天分最好的員工;而他能爬到今天這一步,靠的就是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跟他一樣的還有駐扎在沙漠開荒的魏明,幾乎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在嘉谷體系內晉升。可以說,嘉谷的制度也正是為這些人所準備的。
塞爾西還是不能理解這些仿佛渾身上下都充盈著無窮能量的中國人,但是,正如所以的老板都喜歡積極的員工一樣,他還是被王航的工作態度折服了。
很自然的,王航成為了第一個在高鴻被授予重任的嘉谷人。
他將帶領一個小組,到伊利諾伊州與大豆農場主確定新的訂單并建立新的業務聯系——今年美國大旱,糧食產量大跌,各大糧商對于糧源的競爭加劇。
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融合的標志呢?
并不是兩家公司的制度完全趨同才叫融合,只要雙方能在理念上達成共識,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融合了。
“公平”顯然是一個很好的點。起碼,美國并非是歐洲那些養懶漢的福利國家不是?美國夢的核心,不就是“只要有平等的機會,努力就能過上好生活”嗎?
自然而然的,王航的表現,也進入了齊政的眼簾。
按照他的進步幅度以及進取心,齊政看好他能成為嘉谷國際化團隊的核心人物,以嘉谷的海外戰略來看,他無疑是未來嘉谷巨頭的重要候選人。
因此,齊政也親自加入了王航的團隊,以近距離觀察他的表現。
在廣告宣傳中出現的美國農民,帶著牛仔帽,碩大的個頭,坐在更碩大的拖拉機里,單手扶著方向盤,對著鏡頭露出爽朗的笑容。
但今年的美國農民笑不出來了。
一路上,他們能看到因過分干熱而無法進行收獲的枯萎的大豆田;能看到長得又矮又小,既長不出玉米穗,葉子也枯黃的玉米地;能看到一塊塊褐色的幾十英畝的草場甚至都養不活一頭牛的牧場……
“超級干旱”的威力暴露無遺。
王航不知道其中也有身邊老板的功勞,他只是冷靜地分析道:“對于美國豆農來說,一年的干旱還不可怕,因為有保險賠付,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損失。他們最怕的,是連年的干旱,或者連年的大豐收。”
“前者我可以理解,但后者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