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名的地方,一是他年輕時大起大落的經歷,在嘉谷體系內已經成為了一個傳奇;二是在于,他在嘉谷體系內,一直是以身作則地培養著后進的年輕人,是很多嘉谷員工的精神導師。
眾所周知,嘉谷的大部分干部,都要從基層干起。而在基層培訓中,王老的身影無處不在。
雖然他的大部分精力,是放在梅花鹿養殖事業上,但他從來都是那樣的,一點一滴都認認真真去做,竭盡全力去做,沒有抱怨,沒有自嘆。
因為梅花鹿能廣泛地利用農副產物,如玉米秸桿、大豆莢皮、各種秧蔓,以及各種山野草木,所以為了研究出最好的營養方案,王老上山下田,盡管不用自己拿鋤頭,不用親自去收割,但是,什么樣的農作物長得好、哪里的土壤適合種植什么的農作物,他可能比一般的嘉谷農業基層員工還要掌握得仔細。
又因為養鹿是見效慢的產業,但一旦見效就可利用十幾年,所以王老會告訴年輕的員工:人在年輕時,要先學會吃苦,把基礎打實了,才能拿得住。
碰上畏難的新入職員工,他經常對他們說:你們不要傻做,要學會掌握技術,不要以為搞農業只要流點汗水就可以了,大老粗才那么想事情。你們看我一老頭,都能活到老學到老,你們這么年輕,有什么好畏難的。
如果是坐在辦公室里說這話,自然沒有多少年輕人會服氣。但事實上,盡管在總部為王老配置了高級的辦公室,一年到頭的,王老也沒有幾天是坐在辦公室里的。
用他的話來說,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也并不覺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他所做的,只是尊重規律,講求踏實和認真。
偏偏是這樣,嘉谷體系內從上到下,就沒有人不敬服他的。
甚至可以說,在很多基層員工心中,王老的地位比齊政還要高。盡管后者是給他們飯碗的老板,但前者,是精神圖騰。
一手被王老帶出來的楊策就更不用多說了,在他心目中,王老盡管年紀大了,卻只能說是“越老越妖”,離退休還早著呢!
但另一方面,他又知道,當王老說出這話時,證明他是認真的,而且是無法拒絕的。
不用多說,就能看出楊策的不舍之情,這讓王敬明頗為欣慰。
畢竟,面對著上位的機會,楊策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不舍,起碼證明了他沒有看錯人。
“其實,以我的年紀,早就該退休了。只不過,齊總一直拽著我不放,我也就厚著臉皮繼續發光發熱。不過,現在的我,是真的精神不濟了,也該卸下擔子了。”王敬明有些惆悵,又有些釋然地感慨道。
活到他這份上,其實也沒有什么遺憾的了。
論事業,他以近六旬的高齡東山再起,將嘉谷的梅花鹿事業帶上了頂峰;論金錢,他作為元老,擁有集團內數一數二份額的股權激勵,每年的分紅甚至比一家小型公司的盈利還要高;論子女,他的兒子執掌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國際商界內都是響當當的……
他不是一個戀棧的人,在嘉谷的事業版圖愈加擴大之際,真誠地覺得,是時候讓更多的年輕人擔當重任了。
不過,在他“退位”前,還得做好一件事。
王敬明略微一抬眼皮,露出深深的皺紋,道:“小楊,你知道,當初在你和小朱之間,我為什么選了你作為副手嗎?”
還沉浸在淡淡傷感中的楊策一愣,搖頭。
按照嘉谷的機制,像他這樣的副手,其實就是一把手接班人的候選。大多數情況下,候選人并不止一個,但是最后脫穎而出的,只能有一個。
朱軍德曾經是他的競爭對手,而且還是一位能力較為出眾的競爭對手,只不過最后王老選了自己。這也是他一直疑惑的——真要說起來,他自認在開拓能力上,朱軍德顯然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