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王老執掌的部門了。
特種養殖事業部,隸屬于嘉谷農牧公司,包括了梅花鹿養殖業務、土雞野鴨養殖業務等。
“物以稀為貴”,特種養殖的產品也是如此。由于技術門檻比較高、風險比較大、數量比較少,因此,其中的利潤相對于傳統的養殖業而言,利潤十分豐厚。
王敬明沒有直接給出解釋,而是語氣平靜地問道:“我們部門雖然利潤率高企,但就體量來說,可能還比不上養豬事業部的一個巨型養豬場。那么,小楊,你覺得我們應該大肆擴張特種養殖的規模嗎?”
不管是從盈利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部門利益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一個不需要考慮的答案,有大錢賺為什么要說“不”呢?
但是楊策冷靜下來,思考片刻后,給出了相反的答案:“我覺得不應該。”
“為什么呢?”王敬明似乎并不意外地問道。
“特種養殖雖然看似效益很好,但從產業鏈來說,技術、飼養方法、飼料、管理、藥物、甚至還有市場等有關配套的要素都是不完善的。”楊策分析道:“而且,特種養殖做得再大,就影響力而言,都比不上一個養豬業。”
“說得好啊。”王敬明中氣十足地笑了,頷首道:“小朱能力很不錯,但就是看不透這一點,他只看到特養的高利潤,看到美國所謂有機食品業務的高效益,就想在國內照搬……”
“集團為什么在美國就大力發展有機食品業務撈錢,而在國內就辛辛苦苦地發展養豬業、養牛業?歸根到底,我們在國內是要首先滿足國民對于肉的需求吶。”
特種養殖事業部的土雞野鴨,歸根到底也是有機食品。但按照土雞的養殖模式來看,養一百只土雞的活動空間,都能集中養殖一百頭豬了。
嘉谷農牧除了土豬外的養豬場,最優先的指標也是用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的肉。在滿足這一點的基礎上,才去考慮這些肉是否好吃,生產方式是否充滿溫情。
純粹的有機生產,固然是對環境對人類健康最佳的農業模式,但中國的人口壓力、耕地資源、經濟發展不會允許有機生產大規模發展,起碼在現階段是如此。
也就是說,特種養殖事業部,在嘉谷體系內,是一種基于滿足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小農業”部門,短時間內不可能從根本上取代“大農業”部門的地位。因為“大農業”以高效率和高產出,保證社會的充足和穩定的供應,滿足大多數人的基本需求。
并且,嘉谷的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模式,在保護性耕作、資源利用率、環保等方面也在不斷改善和提升。
王老看著楊策,語氣鄭重的道:“這就是我最后要跟你說的,大局!我們做事業,不僅僅是從集團的大局出發,也是從國家的大局出發……”
從“四萬萬人都要有飯吃”到“近14億人吃不完”,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能體會這條飽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在嘉谷體系內,也沒有誰能比經歷了饑荒、動亂、貧窮的王老,更能懂得,嘉谷這種堅持有多難得,多可貴。
王老稍微有些絮叨,但楊策一臉肅然地傾聽著,并沒有絲毫的不耐煩。
慢慢地,他的腦海里浮現出了一個聲音。
與國同休!
同時,他聞到了一種傳承的味道。
這也確實沒錯。
王老現在在做的,或者說他在嘉谷體系內一直做的,都是同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