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不在乎其他參與競爭的實驗室會浪費多少資源,尤其是國外的實驗室。
既然是競爭,就不要假惺惺的為對方考慮了。
國外頂級實驗室一年數以億計的經費開支,沒有一分錢是用來做慈善的,也不在乎全部砸鍋。尤其是體系和體系之間的競爭,更是異常的殘酷。
當然,不是說低調了,就能完全保密。這并不現實——嘉谷環保既然選擇了對外開放技術資源,就不可能完全保密。
但是,降低關注度,能擾亂競爭者的判斷,也是毫無疑問的。
不要以為誰都能像嘉谷一樣,有條件和資源組建專門的情報搜集部門,大多數商業公司或實驗室,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報都是從公開媒體上收集的——公開媒體上的新聞,有多少真實,又有多少水分,呵呵……
起碼,因為嘉谷的不積極,媒體上很多關于“超級水生凈化植物”、“解塑菌”、“長塑料的柳枝稷”的報道,經過一些科學素養不高的記者加工后,看上去像是科幻似的——事實上很多讀者也是當科幻來看的。
不得不說,這也跟國內不少科技新聞夸張宣傳的尿性有關。很多時候,國內宣傳某某技術已經打破了多少多少記錄,填補了多少多少國內空白,完全給人一種分分鐘超越美國跑出宇宙的感覺,再然后……就沒下文了。
嘉谷不站出來實錘,行業內部有實力的玩家不必多說,正在主動求變;實力不濟的半信半疑;業外人,就多是看熱鬧了。
于是,在嘉谷環保正承載人類夢想,以及推動生活場景進化之際,普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也不關心這一點。
只有身在其中,且命運為之改變的人,才感受到幾分時代變化的氣息。
……
晉省,林汾市,麻瘋樹能源林基地。
余磊很確定關于媒體關于嘉谷新型植物的報道的真實性——能“化煤炭為生物能源”的能源樹都有,能長塑料的柳枝稷又有什么奇怪呢?更不要說,他正因此面臨著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抉擇。
二十七歲的余磊是嘉谷體系的一位“實習工”。
能源林基地里大片大片的麻瘋樹進入了盛果期,并且必須要用人工采摘,正式員工根本不夠用,少不得要招一批“臨時工”。
雖然麻瘋樹能源林項目是由嘉谷和中石油合作投資,但種植方面基本由嘉谷負責。臨時工自然不會納入嘉谷員工編制,但也不是沒有機會。
嘉谷的員工培訓體系向來是一視同仁的,臨時工也能得到培訓機會。當然,這全憑自愿——無意之人只當打一份臨時工,有心之人,卻能因此得到成為嘉谷正式員工的機會。
余磊正是后者。他在“打臨時工”之余,不辭辛苦參加嘉谷的員工培訓,學習嘉谷的規章管理制度,學習嘉谷的基礎種植技能……在順利通過考核后,成為了嘉谷的一名“準正式員工”。
之所以是“準”正式員工,是因為他還沒有確定下家。
“嘉谷環保公司成立了,培訓部要從我們中挑選十五人,支援兄弟公司。雖然還在同一個體系內,但發展方向幾乎完全不同了,博飛,你說我該怎么選擇?”余磊用肩膀撞撞他的好基友張博飛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