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嘉谷出來的創業者,都有著做農產品項目的基因,雖然沒有驚艷的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業公司,但在農業大數據、農作物管理、精準指導、自動化、交易市場、可追溯性安全、市場信息等細分領域,還是頗受投資人追捧的。
這樣思考著,齊政說道:“能被總部特意挑選出來,你也看好,看來這次大概會有驚喜?是個什么樣的創業計劃?”
魏明輕輕點頭,道:“是個互聯網+農業的電商創業計劃。”
咦,這就有點意思了,齊政挑了挑眉毛。
因為嘉谷崛起帶來的效應,讓世人強烈感受到農業領域涌現出的無限機會,互聯網對于農業的改造熱潮比另一時空早來差不多三年。
電商巨頭下鄉,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一眾農產品撮合平臺、生鮮電商紛紛崛起。
互聯網改造農業的切入點出奇的一致——打通農業的流通環節讓產地直接對接用戶,能極大提高農業效率,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于是,在這一時期農業成為被追捧的掘金項目。
但結果一如另一時空。
從今年開始,一眾互聯網+農業的項目紛紛沉寂下來。其原因在于,實踐之后,從業者們發現,互聯網能改造的大多是離用戶最近的分銷環節,而真要深入到生產端,打通流通鏈,需要巨額投入以及漫長的時間等待。這對于想賺快錢的互聯網公司和投資者都很難接受。
正是基于另一時空的教訓,在這一波熱潮中,作為農業行業當之無愧的霸主,嘉谷幾乎按兵不動,只投資了一些從自家出去創業的技術服務類公司。
現在,投資界不得不承認,嘉谷對于農業的認識之深,不是一幫從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所能比擬的——互聯網改造農業的口號已經喊了幾年,但在大眾的認知中,除了能在網上購買蔬菜水果(品質還極其不穩定)、出現了幾款爆品農產品品牌(價格還很貴)外,似乎并無太大的變化。
真正能改造農業的,還得切入到上游生產端!
這種情況下,居然還有嘉谷系的創業者從電商領域切入,而且還能得到戰略部的欣賞,這就相當難得了——沒有可行性的計劃,根本不會送到齊政面前來的。
帶著幾分期待,齊政翻開計劃書。
“……參考嘉谷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依托分布式AI技術,歸集農產區地理位置、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等信息,并將產品匹配給消費者……”
“……鼓勵用戶去拼團、砍價,邀請朋友、家人等組成一個購物團隊。借助于‘拼團’這一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聚集起海量的需求,得以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
“……基于平臺數據和用戶需求,實現小規模特色農業產品的半定制批量處理……”
拼夕夕的傳說,自然而然的浮現在齊政的腦海中。
“創業者叫什么名字?”齊政眼皮跳了跳,莫非是某黃姓大牛?
“呃,是一位叫閆超的員工提交的創業計劃。”魏明奇怪地回答道。
聽到不是同一個人,齊政也不知道該不該失望。
再仔細看看,這份計劃更聚焦于農業,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純粹的互聯網農貨上行平臺創業計劃,與記憶中的拼夕夕還是有著不小的區別——可以,這一脈相承的土味創業!
但是,這也無疑更匹配嘉谷的利益。
問題是,它有望成為本時空的拼夕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