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的銷售額以三位數的增長率上漲,累積帶動平臺及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50萬人,僅僅一個月內就產生了三十多款銷量10W+的農產品品牌……
這些數字,無不證明了,“易拼”電商平臺可能還不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但一定是成長最快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在“互聯網+農業”的大風狂吹了幾年后,農產品電商之路終于可行了嗎?這是互聯網與農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就連同屬于嘉谷體系,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線下實體生鮮超市——永惠超市,都在向嘉谷打聽易拼的底細。
但即使是嘉谷內部,對于易拼的狂飆突進,很多人也是沒有心理準備的。
“特丫的,這也太輕松了吧?哪里是創業,根本就是平推嘛。”
“是啊,早知市場接受度這么高,我們自己來搞算了。”
“搞出一個電商平臺容易,但后續怎么運營?我們又沒有互聯網經營基因,還不如現在這樣最好,起碼我們是易拼的第二大股東……”
“哈哈……”
嘉谷總部會議室內竊竊私語,和很多互聯網公司一樣,嘉谷的高層同樣沒想到易拼發展的勢頭這么猛。
“毫無疑問,我們嘉谷是給易拼投入了不少資源。”齊政掃一眼大家,繃著認真的表情,道:“但這也是一場測試,一場對嘉谷農產品供應鏈效率的測驗。”
農產品電商問題,根子在源頭的產業體系無法適應。
要有效的實現農產品的上行,涉及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多個環節,完全打通就需要“過五關斬六將”,逐一破解各種限制因素和瓶頸。
“要在電商上大規模銷售農產品,標準是一個前置性問題。外觀標準化、品質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現在看來,生產單位制定的標準,是經得起考驗的。”齊政看向嘉谷農業的負責人。
“相關追溯體系也不錯,用戶只需一個二維碼輕輕掃過去,就能到追溯到是什么地方產的、哪些農戶來種植的、在生長過程中噴了什么藥用了什么肥、最終的檢測合不合格,能不能放心吃等;如果有問題,可以去找誰。”齊政看向安全監管部門負責人。
事實證明,國人在這一塊并沒有太高的要求,他們不苛求是什么有機產品,只希望生產者用的藥、施的肥,不要危害他們的健康即可。
“還有農產品品牌化的推進,有效地培養、推廣了一批靠譜的企業品牌,不是光說什么地區的農產品好,而是什么企業什么牌子的農產品正宗,這才是推廣農產品品牌的正確姿勢。”齊政看向嘉谷國際負責人。
國內農產品一般只注重地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卻因此出現假冒偽劣層出不窮的問題。像陽澄湖大閘蟹產量只有8000噸左右,可是市場流通有7萬噸之多,出現了“洗澡蟹”;洛川蘋果產量只有60萬噸左右,可是市場上流通的不知道有多少萬噸……
“不管怎么說。”齊政猛的一拍手,笑道:“我從易拼的一帆風順中,看到的,是嘉谷農產品供應體系從供應鏈到產業鏈直到價值鏈的全面打通,最終通過各位的協同努力,實現農產品上行的突破。”
齊政的話音未落,會議室里就是一陣熱烈的嗡嗡聲。
誰說不是呢?
一個農產品從田頭開始,要經歷分選、包裝、保鮮、運輸、再運輸等環節,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經過十多年的打造,大家都知道嘉谷的農產品供應體系規模不小了,但實打實的效率如何,沒有一個參照點。
現在有了——易拼的爆發,足以證明了這個體系能適應互聯網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