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嘉谷也會安排其他工作……”
農民們的討論,很快讓現場變的混亂起來,也讓村長徹底沒脾氣了。
“我再說一句,請大家安靜一下。”村長雙手虛按,讓下方安靜了起來。
“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加入嘉谷合作社?”
“對!”
“咱都同意!”
“村長你趕緊上報吧,咱們要做豫省第一家嘉谷合作社。”
“豫省第一家早就不是了吧,咱們縣第一家還差不多。”
“……”
在如此祥和的氣氛中,嘉谷合作社的名聲,如一陣風,飄滿了豫中地區,并且堅定不移的繼續擴展。
事實上,嘉谷組建合作社的員工們,在豫省各地農民的積極響應下,根本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一個個的都像是打了雞血似的,嗷嗷的撲向周邊的城鎮。
以鄉鎮或村為單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嘉谷系合作社,在緩慢而堅定的侵襲豫省這個國家“大糧倉”。
嘉谷系合作社現在屬于渾身散發著金光的選手,推廣難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又或者說,嘉谷系合作社,正在大范圍喚醒農村基層“農業合作化”的記憶。
現在的年輕人對于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可能很陌生了,但那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徹底的改造小農經濟的嘗試——依托生產隊、生產大隊、人民公社的組織體系,原本一盤散沙的農民被高度組織起來。
分田到戶后,農業生產又重新回到了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小農經濟生產組織形式,在經過三十多年市場化改革,市場體系已經高度成熟的今天,小農經濟需要再次被改造。
歷史總是在循環往復。
但總有些人,難以理解這一點。
……
為了搶奪小麥產業的先機,益海嘉里在豫北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了小麥生產協會。該協會以益海嘉里為龍頭,以優質小麥專業村為依托,以專業村的小麥種植戶為會員,現在擁有了百萬畝左右的優質麥田。
負責打造這個優質糧源生產體系的郭奎有理由松一口氣了。
事實上,他并不指望可以堵死嘉谷。
中國太大了,嘉谷還是血統純正的地頭蛇,益海嘉里怎么也不可能堵死嘉谷的路。
但哪怕能讓嘉谷這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多跑幾個地方,多付出點成本,他也是樂見其成的。
不過,從豫北的強筋小麥適宜種植區,到豫中的中筋小麥適宜種植區,再到豫南的弱筋小麥適宜種植區,都“一網打盡”,又是什么鬼?
獲知嘉谷農業的動向后,郭奎眼睛瞪的老大,問:“嘉谷系合作社覆蓋了多大的種植區?我是說在豫省小麥產區。”
“至少有五百萬畝了吧。”他的助手頓了一下,苦笑道:“還有一個消息,嘉谷邀請了不少中型小麥加工商洽談合作,看樣子是有大動作。”
郭奎剛松下的一口氣又提了上來:“嘉谷在搞什么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