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準備聽彩虹屁的時候聽到“罵聲”一片,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看著一臉愕然的賀明哲等人,齊政還算淡定,身邊的助理魏明卻忍不住笑了。
“個體觀察不能代表總體。”引來注目后,魏明收斂笑容,輕聲解釋道:“個別人的觀察是有偏差的。總體上來說,規模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率更高。大規模種植是商業邏輯,不是小農經濟的邏輯。小農戶精耕細作是以犧牲勞動力成本為代價的,經濟上并不合算,如果合算的話,所有人都會精耕細作了。”
他算是站在整體的高度說了句大實話。
普通農戶的精耕細作單產一定會高?也許在老農個體心中,這是毋庸置疑的答案。但全世界的經驗證明,如果小農更有效率,那么農業規模化就不可能成為趨勢。
站在他們這個高度上,看問題當然要更全面。總的來說,單產的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比如生產管理、生產技術、作物品種等等,與種植規模的大小沒有必然關聯,比如,美國都是特大規模種植,他們的玉米單產卻比我國要高70%,而越南都是小農戶,他們的稻谷單產卻比我國低。
張司長配合的嘆氣道:“規模化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這個一定要肯定和堅持。但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的全員生產效率有高有低,也確實是一個問題。”
他倒是有些理解趙老漢吐槽規模種植戶的心情。
這些年,拋開嘉谷不說,各地也一直在探索推進農業規模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相反,正如老農所說,部分規模種植戶種植的大田作物無論是單產還是質量都不比普通農戶。
問題主要在用工和管理上。種植規模超過幾百畝甚至1000畝,經營主體自己肯定忙不過來,一定要雇傭工人,很多還要雇傭管理人員。
但是,有些農民在自己田里干活時非常認真,而給雇主做活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比如,有的雇工拔草不拔根,第一天拔了,過幾天又長出來了;有的雇工施肥時為了減輕身上的負荷,在前半段故意將肥料撒得多一些,而在后半段則撒得少,導致肥力分布不均。由于農業的特異性,雇主或代理人很難對雇工實行量化監督和考核。何況,有的代理人與雇主的利益存在差異,有時對于雇工“磨洋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要不然中央在引導發展規模農業的意見中,也不會一再強調“適度”二字了。畢竟,管理好幾個人和管理好幾十個人,難度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的。
張司長繼而笑道:“從這個角度看,嘉谷能不斷突破邊界,當真是個奇跡了。”
齊政輕輕咳嗽一聲:“奇跡實在稱不上,嘉谷也是一步步試錯過來的……”
人們往往只見眼前風光,不見背后挨打。
嘉谷系合作社難道真的是一帆風順過來的嗎?
并不然。
其他人規模種植探索路上碰到的所有問題,嘉谷都經歷過不止一遍。
譬如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結,讓農民不愿把土地流轉出去,更不愿長期流轉。如果是村里的還好,大家都認識,農民敢大膽流轉土地;但外來的嘉谷,在很多地方剛起步時承包土地只能一年一簽或兩年一簽。經營期越短,嘉谷越無法規劃跨年度的種植計劃。
又譬如推廣種植的農作物,如果是原本種植的莊稼品種還好,如果弄了新品種,農民因為各種怕風險,需要溝通一次又一次,才有做合作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