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哲溫聲安慰道:“您不用怕,沒有人能強迫大家參加合作社,還有委屈也不怕說出來。”
趙老漢期期艾艾道:“咳,其實吧,也不算強迫,最后我也是同意了的。”
“哈?”
“其他合作社是不靠譜,但聽說嘉谷合作社還是搞得很好的。我也想每年都能拿穩定的分紅……”
其他老農也是七嘴八舌地接話,只不過這次完全換了口吻。
“老趙說的沒錯,跟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要說就離開了土地,還真的不知道能做啥了。你看我們這里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身體都不是那么好了,打工沒人要,也沒有辦法適應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合作社還是不錯的,愿意繼續雇用我們,除了分紅外還能拿一份基本工資,活兒還輕松了……”
現在工廠招人一般都是50歲以下,但是,就耕田種地的農民這個職業來說,50歲正是人生的“淬金”年齡。這個年齡段的農民,不管是人情世故,還是農作物耕種,他們的經歷就是一本百科全書。
因此,在各地的嘉谷系合作社中,很大一部分身體沒那么硬朗的老農,因為他們豐富的耕田經驗,往往會成為合作社查漏補缺的“監督員”。
別的不說,在他們的監工下,如果有社員敢“磨洋工”,這些老農能將其罵的狗血淋頭。
換言之,在土地規模化生產的情況下,社會化服務會越來越完善,農民務農的年限事實上是被延長了。趙老漢們雖然說不出來,但心里是約莫有數的。
最后,趙老漢給出了直擊靈魂的一個答案:“我們都老了,光靠我們這些老人是不行的,以后種糧不能沒有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有本事的,都在城市打工,對農業知道得很少,不要說讓他們種田,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連田埂都沒走過幾回。嘉谷搞的合作社,能把年輕人招回來,就是這一點,我們也希望合作社能成事……”
賀明哲傻眼了,是真的傻眼了。
以他的眼光,不難發現老鄉們是真心實意的。
所以,你老人家跟我說,你罵人不是為了罵人,而是“打是親罵是愛”?
換誰不傻眼啊?
打臉事小,被“欺騙”的感情才是大頭。
關鍵是,著眼全局,賀明哲發現換做是他,貌似也會選擇擁護嘉谷合作社。
大部分時間選擇旁觀的張司長看著賀明哲半黑的臉色,嘆了口氣,對齊政道:“齊董,不好意思,小賀還是年輕人,急躁了些……您多擔待。”
說到后面,有些說不下去了。自從研究了嘉谷的檔案,他一直沒有將齊政當作是年輕人,但是,面對面的說話,齊政怎么看怎么年輕……讓他的內心也略感怪異。
“我也經常下到一線考察,多看看多聽聽,總能找到不足的。”齊政不動聲色的將話題岔開了,他是真心不將賀明哲的小心機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