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揉揉額頭,只覺科幻的農業一點都不香了。
陳建章說的有道理不?
很有道理。
技術突破都是靠砸錢砸出來的。
嘉谷實驗室在數字農業的底層研發方面,并沒有在作物分子聚合育種等領域上的強勢。
老實說,嘉谷能落實農業科研聯合攻關計劃,一來是嘉谷的強勢市場地位,畢竟你的成果再先進,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快速轉化,那也是白研究了。
第二個原因就更簡單了,那就是老生常談的鈔能力——嘉谷能出得起錢。
如果說,天底下什么人最能花錢?
那一定是科學家。
不要說400億了,即使是上千億元人民幣,手指縫稍微寬一點,都不夠一間世界級的實驗室一年花銷。
誰不想用更好的試劑和設備呀,無非是買不起罷了。
能幫忙轉化推廣研究成果的狗大戶,那都是科研機構的最愛。
但那是400億啊,不是400塊啊。
嘉谷如果把400億用來投資,起碼能換回實實在在的資產,但如果投給實驗室,你問問陳建章敢說有實實在在的回報不?
更坑爹的是,以科研的延續性,這經費上去了,后面想降下來都難——你總不能想著投一年就出成果了吧。
至于多久能出成果?這是一個未知數。
這么一想,心臟都忍不住抽搐起來。
看著“眼巴巴”的實驗室大佬,齊政揮揮手:“去去去,預算表留下,你滾犢子。我要看一下集團的財務,再給你答復。”
看了這“敗家”的開支,齊政決定要用集團的收入數據好好“洗洗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