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新鮮了!
這是嘉谷首次遭遇集體訴訟,吃瓜群眾看著新鮮,在嘉谷內部同樣看著新鮮。
“聲勢不小,但問題不大。”齊政對桌的法務部首席律師沈時行這樣說道。
他們正對的墻上鑲嵌著一塊液晶屏幕,現在屏幕上放著的是嘉谷的新聞,里面有通過剪輯過后的各種針對嘉谷的報道。
辦公室除了齊政和“大總管”王昱業外,是整個法務部和公關部的核心陣容。
沈時行匯合手上所有資料后,很肯定地對齊政說道:“嘉谷壟斷的罪名放在哪都不會成立的。訴訟報告中說的小包裝食用油、包裝大米三四成的市場份額,我都不說這夠不夠壟斷的標準了,只看一點,在食用油市場中,以嘉谷食用油、金龍魚為首的小包裝食用油占到的市場份額僅有20%,傳統的散油依然占據了80%的食用油份額。如果這都算壟斷,那也太扯淡了。”
很多人不知道,從產品規格看,食用油包括小包裝食用油和散裝食用油,其中小包裝食用油是指包裝規格在5L以下桶裝或瓶裝的食用油,主要針對消費者家用市場。實際上,特別是在廣大城鎮,傳統的散裝食用油才是大行其道。
同理,散裝米的市場占有率比散裝食用油更高。國內大米消費量約1.8億噸,但其中小包品牌大米銷售量不足15%,就這還是嘉谷多年來帶領小包裝大米在業內迅猛發展的結果。
如同糧食產業安全的話題源于大豆,對嘉谷的指控最“有利”的證據也源于大豆。進口大豆的激增,讓行業內外對糧食安全的問題憂心忡忡;嘉谷一力扶持國產大豆的復興,卻又讓人對嘉谷的所謂“壟斷”憂心忡忡,實在是一言難盡。
問題是,如果不算遠東地區,國產大豆僅能滿足國內20%的需求——就算全被嘉谷壟斷了,也不能說嘉谷在行業就是壟斷吧。
“真要說有點麻煩的,是對我們通過嚴格的原料來源控制來擠兌對手的指控,但也僅僅是一點點麻煩。”沈時行胸有成竹道:“因為我有限的見識里,也沒聽說過哪種大宗農產品是被完全壟斷原料收購的……”
食品工廠都無法壟斷上游農業供應。因為農業生產本身很分散,而且替代性很強。
即使幾家工廠壟斷了某一個產地的某種農產品,還會有其他產地的可以供應給其他廠家。偶爾有某種原料只有一家賣的,通常是因為這家在原料采購方面確實比別家有優勢,規模效應使得他們家產品價格低,其他家在性價比上競爭不過。但是食品原料往往不是不可替代的,就拿大豆榨油來說,沒了大豆,還有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壟斷個屁啊。
用沈時行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既不能壟斷原料也不能壟斷技術和銷售渠道,更不能阻止新的競爭企業加入,我們嘉谷不過是有些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但是哪個行業沒有名牌了?誰能說名牌等于壟斷?”
食品行業這個東西,要做品牌的一般都會按照自己的開發思路微調、按照自己的產品戰略去獲取最好的原料。這些東西,那些享受著“無研發成本、無市場開拓成本”的尾流福利的后排廠家是不會做的,也就不怪領航的嘉谷和后續競爭者有著明顯的差距了。
沈時行的一番話,很有點“不怪嘉谷看起來像壟斷,只能怪在座的都是垃圾”的霸氣,也將辦公室里的大伙都逗笑了。
齊政也笑了,不管怎么說,有自信總是好事。
另一邊的公關部老大張澤宏接話道:“但事實是一碼事,輿論又是另一碼事。現在的輿論太影響我們嘉谷的形象了……”
“那就是你的事了。”齊政頗為放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