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老王同志的懷疑是很有道理的。
那些起訴嘉谷的企業,單個是比較弱的,聯合起來,向部委進言舉報,還是相當有影響力的。
這還造成一個影響——吃瓜群眾也會在想:如果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上,這些小公司也不會有志一同地訴諸法律呀,弄不好真的是嘉谷“霸道”了。
普通人是不會想,恰恰是因為這種“聯合”,太不正常了。
而且,不正常還有媒體輿論。
不用猜測媒體心理,數量首先就不正常。
在官方媒體都保持中立的情況下,只是兩三天的功夫,起碼有上百家“反對黨”發表了相關文章,而且大部分的評論文章都在較為顯眼的版面。
人稱“嘉谷御用記者”的武鐳找到嘉谷公關部,苦笑著對張澤宏說道:“張總,從輿論形勢看,嘉谷得罪的人可是真不少。”
張澤宏撇撇嘴:“這其中有多少是湊熱鬧不嫌事大的,靠著自己的想象,就將我們罵得狗血淋頭的,你心里還沒數嗎?”
嘉谷得罪的人是不少,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但要說抨擊嘉谷的媒體都是因為嘉谷得罪人,那也太瞧得起嘉谷了。
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贊美嘉谷的文章已經被寫爛了,趁著這個機會反向吸引流量,同時也給公關部篩選真正的“反對黨”增加了不少麻煩。
武鐳啞然,半晌才道:“其實,媒體互相有個立場吵個架稀松平常,我們也不是吵不過,就是現在這種,太不正常了。”
“確實。”
“您是找到始作俑者?”
“只能說,有線索了。”
張澤宏手邊有兩臺平板,左邊顯示的是抨擊嘉谷的媒體,右邊則是關系友好的媒體。
武鐳的目光隨著張澤宏的視線,落在了左邊最上面一篇標題很熟悉的文章上——《你們愿意接受一個壟斷的嘉谷嗎》,作者署名是楊博。
老熟人了。
楊博所在的媒體,與武鐳所在的媒體,經常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場上。而兩人之間的“恩怨”,那就更微妙了。據說楊博一直打算做一個關于嘉谷的系列報道,但運氣不好,被武鐳“搶先”搭上了嘉谷,自此以后他們就成了同行“冤家”。
這次楊博成了向嘉谷發難的急先鋒,武鐳本以為是正常的打擂臺,現在看來,似乎沒那么簡單?
不用再細看,對方文章中的重點就浮現在腦海里:……很多人無視中小型經營者面臨嘉谷的欺壓,就在于嘉谷能提供更好的食物,同時帶來了整個行業的進步。但是,資本的本質就是逐利,什么食品健康營養、環境保護、行業進步,到最后,都不會列在壟斷者的優先事項中的。
四大國際糧商大家知道不?壟斷了全球約80%的谷物貿易。巧的是,嘉谷的商業模式就是向其學習的——借助資本優勢,搭建起了集種植、農資、(精深)加工、倉儲物流、訂單農業、涉農金融以及銷售為一體的巨大網絡,并通過聯盟建立起泛產業鏈優勢,多點聯動以掌控行業話語權及產品定價權……
想想你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從種子到擺上貨架,都被一家公司控制;而食物的安全,你的健康,都要寄托在資本的良心上,你們愿意接受嗎?
……
自己的“嘉谷系列報道”正是著眼于嘉谷的全產業鏈優勢,看到對頭如此抨擊,哪怕不是第一次看到,依然是氣的不行。
武鐳掃了一下右邊的平板,上面正是自己針對其的批駁文章:“公司追求集約化生產有問題嗎?完全沒問題。真正需要把控的,是集約化生產的度。而多方證據證明,嘉谷尚不具備壟斷貨源、操縱市場的條件,威脅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