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地區種其他作物,產量不高,費力也費錢。但經過嘉谷的研究,這地適合種土豆。
隨著嘉谷系合作社的推進,必然會進一步擴大土豆種植面積。
像孫總的物云公司,就是投資建立氣調窖,儲存鮮薯提高利潤——以20噸設施為例:建筑成本為3.3萬元,去年秋菜上市時馬鈴薯每斤0.63元,貯存到元旦期間1.1元上市,收益率達貯存到春節期間1.2元上市,收益率達如果貯存到“五一”期間上市收益率將達到當然,如果還將土豆當盤菜,那可不是什么“主糧化”。林楓的薯業公司在嘉谷的扶持下,投資的土豆全粉加工廠才是重頭戲。
——以新鮮土豆為原料,經清洗、去皮、挑選、切片、漂洗、預煮、冷卻、蒸煮、搗泥等工藝過程,經脫水干燥而得的細顆粒狀、片屑狀或粉末狀產品統稱之為土豆全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土豆都能用于全粉加工,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品種生產出的土豆能夠用于全粉加工。
在種植結構調整中,品種更新是關鍵——而這,又是嘉谷的拿手好戲。
專用土豆品種加工品質優,但需要大水大肥大藥,種植成本高,抗病性差,一般農戶難以種植成功。如果沒有嘉谷的田間種薯生產環節的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和質量控制技術研發支撐,他們可不敢將其視作商機。
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他們的投資信心取決于嘉谷系合作社的落地。
“齊董,上面對于嘉谷合作社究竟是個什么態度?”林總終于問出主要問題。
雖然有人對他說,嘉谷現在已經是大到不能倒,沒啥怕的。
但林總覺得這話聽起來就不靠譜,有什么公司比大帝國還大呢,翻翻歷史書,倒了的大帝國有多少?
在國內,只有官方的支持在,才是真的沒啥怕的。
對此,還是那句話,齊政是可以理解的。
他自己的看法是居高臨下的,具有未來眼光的。嘉谷擁有超越時代的“技術”,如今又有了遠超國內平均水準的資本、實驗機構和人才積累,他對于嘉谷的上升是很有信心的,因此也看的極遠。
相比之下,林總等人,抱上嘉谷大腿,已經是最長遠的眼光了,別說是未來視角了,甚至連看清當下都做不到。
安撫人心嘛,當然是他們希望聽什么就說什么。
“其實,我與不少部委級領導做過溝通。”齊政說著頓了一下,道:“溝通的結果是,還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林總等人內心微沉,這是對嘉谷的反擊有所不滿?
“實在不能團結的部分,就是要打擊的。”齊政又說了一句,恍然一笑,擺手道:“咳,這個是我自己說的,隨便說的……”
林總他們眼睛亮了,對視一眼,也跟著笑了起來:“齊董說的是,還是要以團結為主,團結為主……”
……